外国人叫她Sylvia,台湾与她相熟的人叫她“小妹”,她那美丽得出名的母亲叫她“妹儿”,刘若英、李小洁还有阿庄这些子弟兵称她为“张姐”……这就是张艾嘉,她的头衔和她的小名一样多:明星、演员、歌星、基金会负责人、经纪人、导演、制片人。
我自认和她还算渊源颇长。张艾嘉出道很早,恐怕很少人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甄妮刚刚因心心口香糖广告出名,和张艾嘉两人上电视台综艺节目唱外语歌。一个长得像洋娃娃
,一个上美国学校英文咬字漂亮。两个美少女穿着流行的热裤,蹬着一双美腿,又蹦又跳,广告播出后,被女校的小女生们津津乐道,和当年的少棒队和新开始的消费次文化成为那时的青少年的美好回忆。
不久她就去香港发展,拍了一些什么《马路小天使》、《唐人街》之类不伦不类的动作喜剧片。张艾嘉是那个时代华语电影不够成熟的牺牲者,当时不是动作片就是文艺大滥情片,她拍了不少。但她努力不懈,找好导演跟随,与胡金铨远赴韩国拍《空山灵雨》,跟李翰祥导演拍《红楼梦》,她在找寻演戏的天空。
这段时期我在美国,对影视圈颇为陌生,只知道她唱红了一首民歌《童年》。忘了出于什么原因,我与她通了一两封信,我最好的朋友和她是小学同学,这是我惟一说得上的关系。她的字体娟秀,不像许多艺人字写得横七竖八,或拙稚得令人觉得是个半文盲。光看她写的信,就觉得此人不同一般明星,是个颇有内涵的人。
真的得见她庐山真面目,是我拿了硕士文凭回台之后,透过弟弟的安排。她睁着一双圆滚滚乌黑黑的大眼睛,双颊上有酒窝,比电视电影上还美丽,但是美丽之外还有智慧。她的志向也不凡,她要制作一个电视剧集,名叫《十一个女人》,一些从未拍过剧情片的新锐导演都被她网罗进剧组。那是一群刚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名字中杨德昌、柯一正等,这些人都是后来台湾新电影的中坚分子。
《十一个女人》应该算是台湾新电影的开路先锋,而她也在新电影中找到她适合的角色。《海滩的一天》、《最想念的季节》都比琼瑶式的通俗剧或功夫拳脚适合她那都市文艺气质。她的成长证明她的企图心和她不寻常的社会定位。她努力参加“饥馑三十”援助非洲的行动,还做导演、做编剧。前几年更因为勇敢而沉着地援救被绑架的儿子而令港台社会同声鼓掌(也捏了一把冷汗)。
今年,她又拍出了《20 30 40》,我想这是她作为女人的沉淀及反省。电影的确很流畅,很有娱乐性,但不是没有深度。在女性几个阶段的告白中,我看出张艾嘉的一种成熟和自在,她在演戏上更放得开、愿意开自己的玩笑,在女性思维上更坦白诚恳,在叙事结构和美学上更收放自如。她的表现让我强烈想起戴安·基顿的《爱是妥协》。
我在柏林影展上陪她和她的两个美丽的子弟兵走上红地毯,她们三人穿着三色貂皮,伫立在寒风中,三种年龄,三种美和智慧,很为中国人争光。
我其实是在她20岁前就看着她成长。20、30、40看着张艾嘉一路走来,经验在她心中累积,写在电影上是剧戏化的日记。看完电影,我诚恳地恭喜她,为她高兴。
奇怪,说不出地带着一份自家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