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拍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内地演员、香港演员和日本演员合演的电影。内地演员是黄圣伊,她不讲广东话也听不懂广东话。香港演员是黄子华,他的母语是广东话,但懂听普通话和能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日本演员是白田久子和魔娑斗,他们不懂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只能说日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必须透过翻译。拍摄这电影的难度可想而知。
语言障碍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演员的演出。为了把这问题淡化,在剧本创作阶段时
我刻意去构思一部对白较少的动作片,而且电影所叙述的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空的故事。故事原剧本里的对白是广东话,我找人把对白改写成普通话给黄圣伊,又再把整个剧本译成日文给日本演员。日后当电影发行时,应该是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语言经常都是我们构思剧本时必会顾虑的问题。例如我们到说英语的地方拍戏,通常都会尽量让当地人说回英语,到电影面世时,观众会看到应说英语的角色说英语。另外由香港演员演绎听得懂英语的角色,在戏中不用翻译便明白说英语的角色说什么,这个由香港演员演的角色还会用英语跟说英语的角色演对手戏。于是乎出埠拍摄的香港电影经常会有多国语言夹在其中。
可是我们这种顾虑在霸道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相对较少出现。例如《甘地传》中的大部分角色,包括教育水平低的草根角色也能说流利英语;又例如《莫扎特传》中的角色都说英语;还例如较近期的《最后的武士》,电影里懂英语的日本人角色多得是。从一个写实角度去看,这些电影都有一定问题,但票房反映市场并不介意。
反过来看,不少英语电影都会很着意角色的英语口音。例如《因父之名》里的演员都说着带爱尔兰口音的英语,《沉默的羔羊》中茱迪·科斯特演绎的联邦密探探员说着带美国南部口音的英语。由此可见,制作人很注重英语的口音,而这种“注重”被视为一种“认真”。归根究底,还是市场主导所造成。所谓西片,所指的其实大部分是英语电影,也只不过是说英语的电影,至于为什么要说英语,并不一定和剧情或角色有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