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津,虽然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但经济比不过上海,文化比不过北京,生命不如重庆那么年轻。但天津也有人非常喜欢的东西,那就是天津的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但再想一些更有意义的字眼好象真的很难,天津到底有什么,真的印象不够深刻。其实现在天津应该有一样东西应该是可以同其他三个直辖市平起平坐的,那就是个性啊,为什么不能将天津个性发扬光大呢,而个性现在也有了承载的载体,那就是移动举办的彩铃唱作先锋大赛,通过对自我个性的阐释,加以制作就能成为很好的商业模式,甚至有朝一日能成为特产出口
他乡。
猛一看,好象这样的想法有点无聊,但仔细想象不无其中的道理。既然什么都不突出,那就用自己所有的,完全充分的释放出来,同别人打个平手只需要勇气就可以了,并不难做。比赛到现在,光从天津的成绩来看就真的不错,最终入围的30多首作品不仅类型包罗万象,而表演者更是说唱做打样样在行。他们更是拿出了天津的传统曲艺快板和天津的方言作为了杀手谏。
说起天津话,一听就很搞笑,虽然硬,但硬得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不象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那么难懂,说出来全国上下但凡能听懂普通话的地方基本都能明白他们说是什么意思。而语调的硬加那个可爱的尾音更是让听的人,特别是不懂说天津方言的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而天津因为离北京非常近,所以在传统曲艺方面又有很深的根底,相声就是天津在文化曲艺方面非常有作为的一项,产生了无数中国的相声大师,既然有那么多的相声段子作为引子,再加上天津方言的垫底,那无数的幽默、搞笑的彩铃作品就能应运而生。就这么简单,然后把它们都放到网络上去下载,从商业上就能获得很丰富的收获。
当然彩铃不能成为天津根本的特产,但只有天津才能制作的天津文化彩铃就能成为天津最有意思的特产。既然相声、快板已经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曲艺文化,从接受和认同上不存在任何障碍,为这些曲艺作品加上天津特有的小料可能就能成为非常丰盛的视听晚宴。我们很难想象把相声变成上海话或者广东话加以推广,如果是那样可能听不懂那些方言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幽默,连听得懂并且会说当地方言的人都不觉得是种享受和好笑,因为那原本就是当地方言所能擅长和表现的文化作品。可能又有人质疑,那用北京话或者普通话说不就可以了吗?而所有的相声大部分也是用普通话表述的啊?是的,也正因为用普通话来表现就显得太普通了。在大段的相声作品里,真因为要含概的内容太多,所以用普通话在收听上首先不产生障碍,能让大家在毫不困难的情况下理解作品的意义,但那就是相声,是曲艺文化。而今天的彩铃甚至以后的彩铃,我们并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样式,但最起码它已经成上升为了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最有意思的是它能表现的时间必须是短小的。如果用那么短的时间选择一些搞笑的相声作品中的精彩部分,光只是用普通话或者就是用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方式来表述的话,好象总是少了些什么,在爆发力上我们总归有点遗憾。所有给它们加点料,比如方言,是不是会更精彩呢?而方言中除了天津话,我们想象不出有什么其他地方的语言能胜任这样的角色。而东北话可能更适合小品。
当然太具体和太专业的理论我们还不能有太多的能力在这里研究,否则这是就是谈中国的曲艺文化同彩铃文化到底应该怎么结合了。如果今天的天津在商业上真的比不过上海,那么就生产天津彩铃让上海去卖;而文化上真的比不过北京的博大,也没有关系,用北京的现成文化去制作天津彩铃;而年龄上比不过重庆的话,那更要将天津本土有特色的彩铃制作出来让更多的重庆人去喜欢,真正做到直辖市的老大哥的样子和气度。
天津的麻花是不是吃,狗不理包子是不是真有那么出名,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然用天津话制作的彩铃到底有多少人会喜欢也没有办法完全掌握。但只要在春节文艺晚会上看到冯巩的相声里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天津话,而全场能哄堂大笑的时候,我们想,天津彩铃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吧,试试看能不能成为天津的第三特产,做了看,走着瞧。TSI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