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像许三多一样 “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0:15  新浪娱乐

  《士兵突击》一经播放,如静水投石,受到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好评。从叙事风格、内容设置、演员表演等诸方面看,该剧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军事题材的好剧。之所以好评如潮、盛誉不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许正是该剧独特的视角,从一名普通战士的军旅生涯着眼,充分挖掘出了平凡人身上的“草根力量”。而这种“草根力量”的核心内容,就是许三多的“傻”。

  许三多“傻”,“傻”到“犟”。故事开始时的许三多,压根不愿意当兵,史今去许三多的老家接兵时,家里为了能让许三多当兵,想尽了一切办法,而当史今询问许三多的情况时,许三多死活不开口,急得三多的父亲要伸手打三多。经过一番周折,三多终于来到了部队。这样一个说破天也不愿意当兵的人,为什么会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下苦功干工作,最终成绩斐然。就是因为许三多的品格中有这样一种力量:认定的事,就要走到头;接受了眼前的生活,就要坚持到底。在不少人眼里,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既然不愿意当兵,为什么要在部队这么卖力?在我看来,三多的“傻”是自重。如果说从不想当兵到当兵是许三多的一种无奈,从当上兵到当好兵,则是三多那强烈的责任感,那种珍视生命、珍视自己的高贵品格使然。

  许三多“傻”,傻到“痴”。 新兵下连后,许三多被分配到团训练场执行守卫任务,在这样一个偏僻的训练场,只有五个人工作。从训练到管理都极不正规,除了三多,其它人都在“混”。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老兵的天堂、新兵的地狱”,三多还是像新兵训练时一样,每天坚持整好内务,按一日生活制度作息,站哨时纹丝不动。在这里,三多所面临的问题是,这样的五个人没有统一的活动,也没有集中的训练,每天下哨后无事可做。有一次,班长老马在与三多的调侃中,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你要实在没事儿做,就修路吧。一句戏谑而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三多却实实在在地把它当成一条命令。执着地拿起铁锹,日复一日地愣生生在训练场修了一条“三多路”。起初战友们觉得三多无聊才会这样做,而且认为他坚持不了几天。日子长了,战友们终于被三多感动了,与三多一起修建马路。这样一个“拿鸡毛当令箭”的“傻子”,为什么能感染大家。在我看来,三多的“傻”是自尊,是崇高的敬业精神,是那种任何时候都视自己为军人的职业素养,使他把班长的玩笑话当成命令,又是那种任何时候都牢记职责的使命感,使他坚持到最后。而更高层次的是三多那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好平凡事的勇气和毅力。

  许三多“傻”,傻到“迷”。从训练场调到钢七连的时候,连长高城没看上许三多,甚至觉得这样一个兵,会拖了全团训练拔尖的钢七连的后腿,会为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连队抹黑。三多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岐视”而自暴自弃,相反,三多在史今和伍六一的带领下,玩命地训练。在一次单杠卷腹上练习中,许三多竟然一口气做了三百多个,让高城和所有的战友都惊呆了。在此之后的几天里,许三多累的起不了床,身上的肌肉酸痛地动弹不了。长久以来,许多人总会以第一印象为核心静止地看待一个人,这是因为不少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在重复证明着他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许三多恰恰相反,他永远都在塑造自己,永远都在发展自己,永远都在积蓄力量,当有一天我们关注到三多的存在时,三多其实已经是另一个人了。许三多的“傻”是自强,是一种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力量,他并不追逐那些物化的、世俗的东西,他所寻找的是自己究竟能走多远,究竟能达到怎样的境界。这种坚韧而执着的精神,恰恰是那些自诩聪明、懂得“变通”的人身上所缺少的。

  许三多这个人物,被《士兵突击》鲜活而生动地描述出来,成为整个故事的灵魂。当我们无数次被他感动,无数次酸楚而真诚地从心里发出对三多的佩服时,其实是对三多品格的敬畏,对三多精神家园的崇敬。一粒砂里见世界,小溪流也能孕育大江河的力量,三多的形象似乎是开放性的,似乎是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得透的,但三多这样一个“傻子”的精神世界,却是那些说他“傻”的人永远不及的。

  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是潜在的。当一些人身处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思潮涌入而迷茫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向三多看齐?当一些人为了沽名吊誉、争名夺利而挣扎时,为什么不能像三多那样坚守着信念去平静地做好那些平常无奇的事情?时代需要这样的“傻子”,社会发展建设需要这样的“傻事”,个体对自身的完善需要这样的“傻劲”。像许三多一样“傻”,也许才是真正的智慧。

  西安政治学院 丁 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