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千钧一发》的六大启示和两大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1日21:01  新浪娱乐

  文/司马平邦(blog)

  高群书(blog)导演的新片子,原名是《老鱼》,其实名字挺好,一个业余时间在松花江打打鱼的老警察,当过20多年兵,最特长的本事是鼓捣爆药,最不特长的是搞人事关系,本想为儿子托人当警察,但所托之人已被收进了检察院。

  却忽一日,本市某街42号院发现11颗土制炸弹,无人会拆,有过弄炸药经验的老鱼就硬着头上了,一颗接一颗,一颗接一颗,一颗接一颗,前10颗都是假的,第11颗时,老鱼誓死如归了地认定这是真的了,果然,它炸了,老鱼重伤进了医院。

  电影完了。

  启示:

  1.俺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高这回清一色使用黑龙江当地警察组成的业余演员,事实这个业余团队可能是2007年最强的一支表演团队,主演马国伟先生是哈尔滨道外区一派出所所长,是带剧组选外景地时被老高逮着的,老马说拍电影的55天简直是地狱之旅。老马演的老鱼很有东北男人的气质,胆大心细、不畏上不畏恶,单单只畏一个“情”字,老鱼冒着必死去拆弹,其实只为了几份情,为老百姓,为战友,为儿子,为一张男人的脸面。

  啥叫感情深一口闷,看看《千钧一发》去吧。

  感谢老高为东北男人《千钧一发》树碑。

  2.好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就够了。《千钧一发》虽然只是“一发”但却有“千钧”之重,老鱼拆除11颗炸弹的过程有些是重复的,细节再想来也是少有花招,但电影就是沿着生活原来的样子一遍一遍演下来,发现炸弹—找老鱼—准备工具—拆弹—洗澡(老鱼拆第一颗炸弹,安排消防队员助阵似有多余),但观众被老鱼拎着的那根神经却越来越紧,高群书反理论的悬念设计把老鱼在观众眼皮底下被送进死神的嘴下,最后一炸,老鱼满脸是血,观众的情感如一泄之洪释放尽然,高潮过后可能你还没过瘾,但也真真体验了一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真实生活,大生大死,大悲大喜。

  3.越繁荣的背后或越有隐忧。为老鱼埋炸弹的是一个黑白条鸡加工点的打工仔,矛盾的缘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这让人想起高群书的两部电视剧《征服》和《命案十三宗》,透过繁荣都市的表层看到背后纷杂的隐忧,老高也是现在影视界少有如此现实忧患情怀的人,这次他又是把一件平常黑幕放大,让观众看到了拆弹现场里那一盆盆肮脏不堪的注水鸡和那个人群中朝不保夕的生存状况,一个结巴青年以10元一个收来6个日军遗留的疥子气毒弹,老鱼说:给他(结巴)原子弹,他都敢收——这是把现实和过去也紧紧联在一起的,老高要说什么?你自己去想吧。

  4.质感是电影的重要魅力。警察老鱼以打鱼填补业鱼生活,镜头跟着他来到了深冬冰封的松花江上,江心的冰层最厚处1米多,老鱼拿起冰钎娴熟地凿了个大冰洞系下鱼线,不久即钓满一篓活蹦乱跳的冬鱼,然后冬装臃肿的老鱼跨上大破麾托载着刚刚收获的冬鱼回家,马达轰鸣中,真实可触的电影质感跳跃而出;辉煌的冬阳下,道外老圈楼院落虽然落拓但依然自得的身姿与逼仄的小屋里老鱼一家人木讷却更深情的生活交相照应,生活本身那部部最动人的东西已经渗进你的眼里和心里。

  5.微妙的关系无限拓展电影时空。老鱼只是公安局的一个小科员,同一科的同事张峰,微胖,另一个同事胡小林,是个任性的小美女。看完这个电影我和几个朋友在探讨胡小林如果不是个小美女而是个大妈或者大叔,电影变成什么样?胡小林是惟一一个敢于跟着老鱼冒蒙拆弹的人,她是那个完全社会化和功利化(相信我,这不是贬义词)的公安局人际关系中最活脱的分子、最纯粹的善良和最真实的美好,生活中不是每个“老鱼”都有这样的同事在侧的,但她存在于每个男人的内心,高群书有本事是把她发现了。

  胡小林至少是我看过电影后一个长久的回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