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逝》:让电影的牢笼随车而逝(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6:19  新浪娱乐

  全体必须依靠个体,个体的忏悔意识和对信念的执着,支撑着“爱的由来”。爱缘起于悲苦无常的人生,也让拥有爱的人能够温润地看待悲苦无常的人生,而这种由来于忏悔与执着的爱,更深沉而持久。就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用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用歌德的精神做人。

  当美美躺在绿色的孤岛上飘离出去时,电影似乎也离现实越来越远,更像一个梦。然而,电影在某些时候是可以为了梦想而忘记现实、打碎现实的,在非常时刻,以这种方式来干预社会问题。梦想的意义有时候并不在梦想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拥有梦想的背后所潜藏的浪漫精神。即便我们的身体逃离不了这个世界,但想象另一个世界却是可能的。在“工作麻木”、“娱乐至死”的现代社会,在繁忙紧张而格式化的现代生活中,在电影里寻求一个栖息的绿色小岛是可能的,它也许能触动你“生活在别处”的气息。

  有网评说《车逝》是“一部具备了金基德式人物关系设置、伯格曼式灵光乍现的片段、戈达尔后期电影的探索精神和库斯图里卡式结尾的电影”。我却并未看出《车逝》在拼贴大师的标签,相反,我以为导演在对张力、冲突、分歧、悖论、含混、隐喻、象征等等不一致的因素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去努力寻求着整体的和谐。《地下》(Underground,Emir Kusturica,1995)的结尾融入《地下》而和谐,《车逝》的结尾同样融入《车逝》而和谐。

  也许我对《车逝》的理解全都是“误读”,书亚导演的表达与我的阐释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带给我一次别样的观影体验、一个别样的促使我遐思的空间,我沉醉其中,不仅将我从白开水式的生活中激荡出来,而且更坚定我原本关于爱、关于想象力飞扬之可能的信念。汽车不会因打碎而消亡,就像电影的成规与惯例不会因《车逝》的出现而逝去,这本身是一个悖论,但这又有何妨,挑战电影的牢笼已经让艺术的想像力再次飞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车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