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网:《海角七号》“媚日情结”之争(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10:24  新华网

  导演:观众有各自的价值

  而《海角七号》受到王丰抨击的另一点,则是其对“台湾意识”的凸显。王丰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再一次强调了他在博客中的观点:台湾最宝贵的是中国文化的遗产,所谓“台湾意识”、“台湾精神”,不过是“台独”病毒的转型。

  虽然电影一开始的日语台词,也让“胡同台妹”有点不舒服,但她一再表示,《海角七号》与“台独”、日本遗毒毫无瓜葛,她接触的很多台湾人,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电影,包括她对日本有种“前置的仇恨”的父母。

  “导演魏德圣在拍这部片子时,穷到要抵押房产,要借钱完成拍摄,甚至最后日军撤离的那场戏人很少,导演连群众演员都请不起,哪里还顾得上在其中植入政治隐喻?”“胡同台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而在本月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导演魏德圣被问及在设计电影时是否有“政治”构想,他说:“这是观众的延伸。我是用舒服的态度面对,观众看了电影有各自的感触与共鸣,就拥有各自的故事,这是好事,是他们所获得的价值。”

  “批判媚日并不是仇日”

  事实上,这场争论在台湾已经告一段落。当本报记者打通王丰的电话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可以不谈这部电影以及围绕它的一些争论,而谈谈电影之外的社会问题吗?”电话那头的他,无论是语气还是用词,都非常理智和谨慎,丝毫没有将电影斥之为“大毒草”时的激扬。

  “事实上,我不是批判这部电影,我批判的只是台湾人媚日的情结。在读博士班时,我曾经在讨论课上问过一位老师,也问班上的同学:为什么台湾被日本高压统治了51年,许多台湾人竟然没有‘后殖民意识’,台湾人为什么不懂得恨日本人,却去恨自己的祖国?我不懂!老师也解答不出这个问题。”在说这话时,王丰才显出一丝激动。而在博客中,王丰时常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

  他并不知道,在大陆的网络上,“大毒草”之争已经引发热烈讨论。年轻人聚焦的豆瓣网“海角七号”论坛里,有位网友将王丰的博客地址贴了上去,很快就得到了近百条回复。

  当然,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网友Claire的回复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贴了好几段日据时代的历史资料,让网友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客观存在的历史。他认为,《海角七号》并不是媚日情结的反映。“台湾有很多老人都是受日本教育长大的,会说日文、写日文……日本有些观念和想法也对台湾影响很深,甚至台湾现在的一些用语,也是由日语衍生的”,因此“台湾对日本,并不是只有爱或恨这么简单的感情”。

  而在电话采访中,王丰也表现出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我批判媚日意识,并不是要激起仇日情绪,而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如何摆脱‘后殖民意识’,寻找到自己的根。”

  通过《海角七号》了解台湾

  对于一些人用政治眼光解读《海角七号》,“胡同台妹”并不认为这有对错之分。“人看事物的角度在于他戴了什么颜色的眼镜。”她淡淡地说。

  事实上,“胡同台妹”认为,《海角七号》确实能让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台湾——台湾人的幽默、乐观、奋斗精神;台湾的俗文化……而她的很多大陆朋友,虽然没有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背景,却也津津乐道地与她讨论这部电影。

  “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海角七号》,即使是台湾人也并不是全都喜欢。我接触的大陆朋友中,70年代以前的大多反映看不懂,75年以后的,尤其是喜欢看台湾娱乐节目的,则大多都很喜欢这部电影。”“胡同台妹”说。

  不久前赴台访问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也提到他观看了《海角七号》,还品尝了台湾少数民族所酿制的、在片中也曾出现的“马拉桑”酒。据报道,《海角七号》引进大陆,从送审到过审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谓“神速”。业界人士分析,陈云林访台等一系列两岸交流,为其过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而在《海角七号》即将在大陆公映前夕,支持这部电影的大陆网友占据了主流:“没必要总是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一部电影而已,没必要过度地解读”……这些评论表明的,是一种让电影回归其本质的态度。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海角七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