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阿凡达》:技术,天使还是恶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3日14:32  新民周刊
《阿凡达》:技术,天使还是恶魔?

《阿凡达》引发热议

  梦想的价值无可比拟。技术常常步履蹒跚,有梦的人可以等。

  记者/王 倩

  很多来中国宣传的外国电影人会关心盗版问题,詹姆斯·卡梅隆也不例外。尽管只在北京逗留了不到24小时,他还是和中国的发行合作伙伴们聊到了这个问题。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说,“我和卡梅隆导演说了,《阿凡达》不怕盗版,这部电影是一个新的突破。这是一部必须到电影院看的电影。”

  的确,即使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从未有过的长队,恐怕也没多少人愿意在家里看盗版DVD的《阿凡达》——与其那样,索性就别看了。人人都在说《阿凡达》会为好莱坞电影业制造新的标杆,起码在传说中,这部大片光投资就达到了5亿美元。和卡梅隆合作多年的制片人乔恩·兰道在北京否认了这个数字,他说,“我一年半前来中国看了奥运,我非常喜欢鸟巢,但从来不会问鸟巢的成本是多少。”

  在他看来,人们对《阿凡达》的评价取决于票房,取决于人们走出电影院留下的印象,“每个电影投资数字的多少,取决于它是什么样的电影。最终大家评判导演和我工作的标尺就是电影票房,而对我们来说,最重要就是观众的认同和反应。好电影并不在于它是鸿篇巨制。”

  有人说《阿凡达》的剧情眼熟,像《风中奇缘》,像《与狼共舞》,像《天空之城》,像《最后的武士》,像《第九区》……雷同和俗套似乎没有破坏大家的好胃口。好莱坞的“剧本贫血症”由来已久,卡梅隆用“技术至上丸”缓解了症状。上一次他用的是“浪漫爱情散”(《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的突出贡献,在于颠覆了传统观众看电影的体验,他们看到了“真正的”立体世界;它也颠覆了新人类看电影的观念,离开电脑,离开网络,回归影院。唱片业被网络击倒后,音乐人疯狂地热衷于现场演唱会;当电影业在创意缺乏和网络侵略的双重威逼下,似乎也越来越依赖技术,营造强大的视觉效果,故事本身相形见绌。

  但,这是电影的正道吗?

  卡梅隆无数次地表达了对观众的渴望,“电影制作技术的演变,使我相信3D技术将会逐步成为电影制作的一个主流,正如我在《阿凡达》所使用的那样,我相信更多严肃的电影制作者会使用3D技术。3D银幕在全世界各地的数量都在增加,而我在《阿凡达》中所做的就是把观众再次带回到电影院里,而不仅仅是在IPONE或者其他手持设备上看电影。大银幕是不一样的。我希望用《阿凡达》重新点燃观众对大银幕的热情。”在北京的他,看起来比1998年奥斯卡颁奖仪式上的那副王者模样要柔和,头发更长也更白了,脸刮得很干净。据说他出了名的不耐烦仍会随时表现,但在北京他出乎意料地温和,甚至会因为在会议室里使用了麦克风而向记者致歉。

  他做到了。每个走出电影院的人都发现,如果不去电影院,自己真的体会不到潘多拉星球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由衷相信,不久之后他们就能看到《阿凡达》的续集。

  “技术至上”的《阿凡达》让电影业扬眉吐气。但卡梅隆只有一个,这样的技术不是所有导演都耍得了的(不信可以看看《风云2》)。离开“技术”的电影,还能不能走远?

  科技是恶魔?

  卡梅隆的电影里貌似充斥着强大的“反技术论”,科技似乎总是恶魔:《泰坦尼克号》里,用当时最高科技打造的最豪华的邮轮被大洋吞噬了;《终结者》里,人类发明了最邪恶的电脑“天网”;到了《阿凡达》,人类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但在所有观影者的内心里,“地球人”完败纳美人。

  然而,卡梅隆从1998年后在电影圈里消失的12年,正是为了等待并亲身参与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的诞生。

  1995年,潘多拉星球在卡梅隆的脑海中诞生,当时他还没参与《泰坦尼克号》的拍摄。他写了一部82页的手稿,讲述一名瘫痪的士兵在一个遥远星球上的虚拟征程,时间则是在地球已一片荒芜以后。这个奇异世界名叫潘多拉,上面居住着一种名为纳美人的绿人,他们身高10英尺,拥有猫和爬虫那样的尾巴。潘多拉的大气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于是人类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种基因改良过的纳维人,通过人类可以远程超控的“阿凡达”。

  在卡梅隆的设想中,他在拍摄完一部冰海沉船的有点刺激的爱情电影之后,就要开始拍摄这部电影。1998年拍完《泰坦尼克号》后,卡梅隆对这部电影的热情似乎降温了。由于《泰坦尼克号》拍摄时大量超支,上映前无人看好,所有人都认为这会是卡梅隆的一次“海难”,但《泰坦尼克号》创下了迄今为止未被突破的全球票房——18亿美元。“我们从最低之低处到了最高之高处,所有人都被搞糊涂了,而吉姆(詹姆斯·卡梅隆的昵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透支了。” 卡梅隆制片公司前总裁Rae Sanchini曾这样说。

  兴趣降温的另一原因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卡梅隆有自己创办的视觉效果公司,他在公司里阐释了对《阿凡达》的构想,要求那些身躯细小但强有力的绿皮外星人,必须看起来非常真实——必须由电脑制作。基于当时的电脑艺术水平,卡梅隆的团队告诉他这根本不可能,“如果我们做这部电影,我们就完了。这种技术并不存在。”

  毫无目标地等待,现在被说成了“十四年磨一剑”。他和索尼公司的工程师们一起,改进了一种新型轻便的3-D立体摄像系统。彼得·杰克逊在《魔戒》三部曲中展示的“咕噜母”——捕捉真人的表演让计算机生成的CGI角色达到高度拟真,启迪了卡梅隆对于“纳美人”的创造。2005年,卡梅隆花了5周时间做了30秒的试验画面,画面显示的是一个纳美人和一个“阿凡达”交谈着穿过一片森林。感到有赚头的福克斯公司立刻通过了1.95亿美元的先期预算,卡梅隆又坐回了导演的位子。

  2009年底,《阿凡达》刚在欧美上映就一飞冲天。但先进的技术依然在电脑里败给了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弓箭真能击毁直升机吗? 卡梅隆在回答国外某媒体博客时说:“电影是种科技媒介,而这是关乎人与道德及伦理抉择对科技的作用,他们在潘多拉星上,在如何对待大自然和土著文明问题上作出了不道德和不明是非的选择。这是在拷问观众,让观众肩负责任,他们运用科技时要肩负责任。”

  卡梅隆用科技赞颂自然,比如潘多拉星球的魅力。但他更愿意提醒世界,人类对科技的误用会引发恶魔,他的电影常与这个主题相关,诸如人类的终结者是自己创造的武器系统。合作多年的乔恩·兰道如此评价卡梅隆,“他是怎样的导演?他一定会为自己的电影设定主题,无论你在地球的何方,无论你说何种语言,你都能对这个主题感同身受。”

  这才是卡梅隆为《阿凡达》设定的主题。

  梦想,天真和浪漫的价值

  《阿凡达》在全球公映4周后票房突破13亿美元大关,仅次于《泰坦尼克号》。卡梅隆肯定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新的华彩一章。他从1977年起就有过一个梦想,拍出像《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超越乔治·卢卡斯

  当时,卡车司机詹姆斯·卡梅隆和一个朋友去看《星球大战》,当他走出电影院时,感觉浑身是劲,恨不得打几拳发泄发泄。他刚从大学辍学,白天在南加州橘子郡的校园里送外卖。但是在空闲时间里,卡梅隆会给小模型喷漆,写发生在遥远星系里的科幻小说。但,有人居然比他早做到了!

  他在技术和艺术间游刃有余,尽管很多人不以为意,这可能出自基因遗传。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他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的詹姆斯·卡梅隆就具有非凡的工程才能,他曾带人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还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他曾向母亲学习过多年的绘画,在家乡举办过画展,他很小就开始写科幻小说,12岁时所写的一部小说现在被看作是他的科幻影片《深渊》的故事原型。14岁时他看到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被惊呆了的卡梅隆萌发了制作电影的愿望,他开始学着用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拍摄一些简陋的影片。

  他上过大学读物理,但很快对大学课程感到失望,就跑出了校园,干过机械修理工,也给别人开过开车。1977年他看到了《星球大战》,他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世界。他有点愤怒,于是买了些便宜的电影设备,开始想法弄明白卢卡斯是如何做到的。据说当时他的妻子极其愤怒,因为卡梅隆在客厅架设了耀目的强光灯,还架设了一台移动摄像机来练习拍摄推拉摄影。他白天泡在南加州大学的图书馆里,阅读所有关于特效的书籍,“我完全着迷了”。

  坊间流传过他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最走运的事情之一就是没进过电影学院。”在北京时他否认了,他说其实他读过两个非常棒的电影学院。“第一个,是我还是小孩时,乃至后来读高中,读大学时看过的每部电影,这是非常棒的电影学院,因为我首先成了电影迷,然后开始分析电影是怎么回事,这个电影为什么会成功。第二个,我曾经为一个非常低预算的工作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制作像太空飞船那样的特技模型),当时我是学生,酬劳非常少,每天要工作20个小时,但工作室的好处是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都对电影一无所知,但我们对电影都拥有巨大的热情”。就是在B级片之父罗杰·柯曼(Roger Corman)的这个工作室里,他成了视觉特效专家,还坐上了导演的座位,监制了电影。卡梅隆入行了。

  在意识到自己极度想要制作一部太空电影来挑战《星球大战》的32年后,卡梅隆拍出了《阿凡达》。

  年过五十的他,依然如十四五岁的男孩那样天真烂漫:“有些视觉上的想法和灵感来自于我的梦境,不止是这14年,还要回溯到我高中甚至大学时代,当时做梦会梦到一些场景,醒来后我会立刻把那些场景画下来,它们在我脑海里已经反复思索和存在很长时间了。”

  梦想的价值无可比拟。技术常常步履蹒跚,有梦的人可以等。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