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精品购物指南:疯狂的明星 疯狂的代价(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2日15:04  精品购物指南微博
1、刘恺威杨幂 2、《男人帮》 3、姚晨 1、刘恺威杨幂 2、《男人帮》 3、姚晨
海清、吴奇隆、刘诗诗都是近年来身价倍增的当红艺人 海清、吴奇隆、刘诗诗都是近年来身价倍增的当红艺人

  演员吃掉一多半的钱,意味着真正的制作费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中国的电视剧很多都粗劣敷衍,但制片人、导演大多无能为力,不用这些人,电视台、网站不愿意买,由此开始恶性循环。

  “对很多房地产老板、煤老板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还能认识一帮演员。他们也不打算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片酬猛涨意味着恶性竞争。问题是,不管大家如何抱怨、呼吁、无奈,片酬飙到这个份上,一定是因为有人乐意买单。说白了,资本就是逐利的,哪儿有利往哪儿跑,一位业内人士开玩笑说:“几年前,全国人民都来炒股,现在变成所有有钱人都来搞文化。”

  影视行业变成现在这样一种畸形态势,其实跟社会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业内众多专业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股市不行,房地产不行,比如煤老板,手里攥着50个亿,不花的话,就是成本,就是亏损。这时国家出台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宏观政策,让大家看到了商机,而且这个蓄水池很大,一年四部戏,可能就是几亿的投入,大家蜂拥而至。这个行业门槛低,只要有钱,找一个导演,拉一个班子就能做,很多人不懂任何创作的最基本规律,只知道让谁谁演,以为这样就能赚钱”,华谊兄弟宣传部媒体经理郭新年说。

  同样,制片人刘国华也认为影视剧生产门槛低,外来和尚入手快,资金进来也快。此外,还有行业内的一些上市影视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的利润指标,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达到上市标准。

  大量热钱的涌入加据了影视市场混乱无序的生存状态。一位何姓制片人上马一部戏时,曾结交一位开铜矿的老板,人家的利润就达60万,对方很痛快地跟他说,我投你一部戏,相当于我的矿一个月的设备维修。“碰到这样的人,你没办法,他们就觉得拍戏有名。”该制片人无奈地向记者叹道,“这两年社会热钱进入这一行业的比较多,钱一多,戏就多,可真正的好演员只有那么多,无形中造成了演员价格直线飙升,确实弄得很多制作公司拍不起戏。像我们这样一直做电视剧的公司,肯定会有投入产出的考量,但有些‘热钱’,像煤老板、房地产老板,他们不懂这个行业,人家就是要找他们喜欢的演员,演员开多少高价都会请,完全把市场搅乱了。几千万投资对我们是一笔很大的投资,但对很多房地产老板、煤老板来说,投资这点钱不算什么,可能就是他们一年的消费。反正现在他没别的地方投资,投文化产业有名声,还能认识一帮演员。他们也不打算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我们是要长年靠这个为生的啊。”

  “这有点像吸烟,大家都知道吸烟多了会致癌,但不断有新人加入到吸烟队伍里去。市场也是这样,老板们都觉得:你会死,我不会死。”

  “入行须谨慎,投资有风险。”这恐怕是连十岁孩子都能明白的一个道理,可是,很多有钱的大佬们却栽在了盲从、虚浮的陷阱里。尤其是看上去很美,实则危机四伏的影视业,常常会让这些人丢失判断、丧失理性。浙江某影视公司陈姓老板最终倒在自己的枪口下就是典型的例证。

  “他是行业外的人,圈到一笔几亿的资金,就盲目进入,以为这里门槛低,只要找一些圈内人,再找一些好导演和演员,戏就不愁卖。结果造成他投资失败,最终自杀”,一位了解此事的制片人说。

  “我相信真正懂行的人不会花这么大价钱请所谓的大腕,他一定是理性投资,找好的剧本,请合适的演员、导演,合理化生产,有多少钱干多少钱的事。像这样盲目地把一部戏的风险全部压宝在一个人身上,肯定会自食恶果”,稍有理性的制片人都会如是说。

  谁也无法预测,影视业究竟还有多少个“陈老板”?但让很多业内人士焦虑的是,不出一年两年,将有大批影视公司被踢出局。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年两万剧集的拍摄量,电视台只能消化不到五千集,大批电视剧卖不出去,播不出来,这就意味着有大批影视公司的钱都打了水漂。就算卖出了价钱,如果不在全国卫视黄金档播出,成本一般都很难回收。一旦资金链断裂,影视大佬们将很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面对这样一个根本不乐观的生存环境,仍然有大批人前仆后继。为什么?某制片人的一句话点评得非常形象。“这有点像吸烟,大家都知道吸烟多了会致癌,但不断有新人加入到吸烟队伍里去,他们都认为,我不会得癌症,要得也是别人得。市场也是这样,老板们都觉得:你会死,我不会死。”

  对影视界了如执掌的海岩早就看出端倪:“一些老板甚至借钱来拍剧,剧一旦滞销,不能收回投资,所有的账务关系就没法解决。现在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看着很繁荣,但其实赔钱的还是多过赚钱的,演员肯定赔不了,但投资人就只能认栽,这样的事这些年一直前仆后继,倒掉一批再进来一批,生生不息。”

  但行业永远不会像大多数业内人焦虑的那样真的会全面崩盘,因为市场在,收益就在。一方面,一些影视公司自生自灭,同时,又会有很多新的热钱滚动进来,只不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家会越来越谨慎。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最后生存下来的,一定是很有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影视制作公司。

  演员片酬就像房地产,一旦房价涨到三万,还有可能回落到一万吗?

  曾执导《钱多多嫁人记》的导演王小康(微博)直言,国内一线明星片酬太高,所以他另辟蹊径请韩国明星加盟。

  青年导演张立嘉也在微博上透露,“去年一个内地三线电视剧演员跟我谈片酬,他最低收80万,后来我用这80万请了6个港台二、三线的!”抱有王小康、张立嘉等类似想法的人越来越多。韩国明星以及港台主创、演员相较内地,片酬相当便宜,既然人家演技不错,名气也还说得过去,职业精神大多比内地演员强,关键可以降低人员成本,很多港台主创甚至不需挂名,所以,很多人开始走“联姻”路线。对内地演员片酬高涨的态势,王小康说:“演员片酬现在占到了剧组成本的60%,常态的应该是30%左右。”但他坚信,市场在两三年内会重新洗牌,演员片酬会渐渐回归理性。

  和他持同样乐观态度的还有华谊兄弟宣传部媒体经理郭新年,他说:“一线演员给你带来收益了,人家报多少钱都没关系,这只是双方的协谈,你用不起就别用他。恰恰是一些不值钱的二线以下的演员,是乘着东风,他们的价钱被带起来了,收视率不靠他们拉动。影视圈泡沫一旦破裂,这些人首当其冲会往下掉。还有一个信息不能忽略,现在很多网站今年已经不买片了,不像去年,什么片子都高价收。从土豆和优酷合并就能看出,这个行业开始回归正常,去年是畸形的,大家都在拼成本,拼现金流,拼市场份额,抢剧。今年大家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慢慢冷静下来,不是什么剧都买了。这方面的增益点没有了,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一定会影响市场,演员的片酬自然也会降下来,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置后效应。”

  也有很多人不这么看,认为演员片酬,尤其是大腕演员的片酬几乎不可逆。就像房地产,一旦房价涨到三万,还有可能回落到一万元吗?“土地是一种资源,人也是一种资源,好的演员就那么几个,而且原来人家一百万元一集,现在你让他接三十万元一集,你觉得他会干吗?”电广传媒某负责人笑说。

  导演高群书也认同此观点,他说“演员价格猛涨,网络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收购价高,大家就敢给演员钱。现在突然回过味来,没那么多钱进来了,这倒好,把制作公司给搁这了。所以有今天这个局面,跟不理性的市场哄抢有很大的关系,但涨价容易降价难,身价哪儿能轻易回到从前?”

  “好莱坞的好,就在于大片用大腕,中片用中腕,小片用小腕,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中国大片抢大腕,中片抢大腕,连小片也来抢大腕!”

  明星高片酬是影视行业乱象中的一个敏感话题,解决明星片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如何让影视业的机制得到良性发展。

  提到改善,导演高群书直言信心并不高,但他认为好莱坞模式不失为一种思路,“好莱坞的好,就在于大家都知道,大片用大腕,中片用中腕,小片用小腕,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中国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爱跟风,大片抢大腕,中片抢大腕,连小片也来抢大腕!哪儿来那么多大腕?这一哄而上可不就要乱套吗?”

  高群书的新片《神探亨特张》无疑带了一个创新的头,全片“无专业演员”的设置,让人想起宁浩(微博)当年《疯狂的石头》,草根之作却依然能席卷票房与口碑,对此,高群书谨慎地表态,“它毕竟是带试验性质的作品,不会成为常态。要真说解决这些问题,还在于杜绝中国影视市场的跟风,每一名制作人,每一名导演,都应该走合适自己、得心应手的路,合适用大牌的就用大牌,合适中牌的就用中牌,合适非职业演员的就用非职业演员,每一个戏的构成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对过气演员、新演员也加强开发,不要大家都挤到一条道上来,扼杀了个性。比如我现在的编剧,会用一些还不那么出名、不那么炫的作家,相信好故事的能力,才能有改变的希望。”

  而在华谊兄弟工作多年的郭新年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政府作为调控部门,应该规范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在法规上建立完善,才能让行业良性发展。让制片方规避制作以外的其他风险,比如打击盗版,现在网络已经在打击盗版了,电视台是不是也要打击盗版?规范版权意识?对于很多盗播现象,是不是要加大处罚力度?让人申诉有门,获得相关赔偿。比如用工制度不完善,比如有的演员欺行霸市,是不是有相关的法规出台?我可以告到你倾家荡产,把我的损失降到最低。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要让大家觉得有安全感,最起码投资影视剧,如果是因为剧本不行,可以认栽,只要不是其他鸡零狗碎的事情出问题就行。”

  独家专访海岩

  市场规律不再“定荣辱”,它能“定生死”

  Q:90年代起,你跟赵宝刚(微博)导演合作的一系列电视剧,明星用得少,但剧大多还是火,现在为什么不行了?

  A:那个年代,守在电视机前看黄金档的主力,还是学生、白领、知识分子这些年轻人,他们掌控着话语权,也掌控着相当一部分遥控器。这帮人关注的是故事好坏,人物好坏,片子有没有想法?演员有没有功力?没有谁一定要看明星。到了今天,压缩碟片加上网络下载,让这批年轻人大多撤离了,剩下围观电视台黄金档的主力军,是上网不太方便或者不热衷网络的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小孩儿、民工阶层,他们对熟脸明星有一定的依赖性,能有“立刻追剧”这样的反馈,反而对故事是不是好看,少了很多敏感度。

  Q:不少导演制片人觉得是电视台在明星问题上太过“势利”,你觉得根源还是在受众?这是主观判断还是存在客观依据?

  A:电视台大多是顺应所谓的民意吧。我看过一个电视台请统计公司做的统计,到底观众为什么看电视剧?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喜爱其中某些演员”来看电视剧的占了70%~80%,而导演、编剧、好的故事、拍摄的艺术水平,分别都占了非常小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几而已,有些甚至是可以忽略的。所以电视台现在开口就要问演员阵容,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差的片子,故事很幼稚也很不合理,但由于炒作或者绯闻,演员知名度上去了,就为这些剧带来了高收视率。

  Q:应该也有不少演员,因为演得好而不断晋升为二线甚至一线,所以也有演员辩解呼吁,要顺应市场规律。

  A:现在有个词很火,叫“轧戏”,就是说某些演员太火,赶场似地同时拍很多部戏,忙得晕头转向,为什么?制作公司为了作品好出手,谁火用谁,没有选择余地,而越火的演员,档期越紧张,大家都要抢他的时间拍。不比过去,演员为拍一部30集电视剧,生生空出三个月来。你说,轧出来的戏,质量能高到哪儿去?

  说到市场,这确实很无奈:当文化成为产业,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过去的文化主要在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现在要“发展文化产业”,产业的标准就是市场的份额和利润,这是无法改变的,不会通过谁谁谁的呼吁和反映,就能改变的。

  Q:这样的现状,也会影响到你一直以来“多用新人”的原则?

  A:我过去一直用新人,现在看来这条路在现在就比较难走了,偶尔一试还可以,但终归不是主流。收视率、电视环境、主流观众群……这些变化都让用新人成了一个有极大风险的事情,因为市场规律不再仅能“定荣辱”,它已经能“定生死”。你弄了一个挺好的剧本,却找了一堆新人演,首先人家不一定收购你的戏,或者收购价格很低,那拍了也白拍。又或者,你愿意用新人,导演不愿意用,导演愿意用新人,投资人不愿意用。

  Q:你刚才提到,年轻的受众大部分流向网络观剧,或者网络可以成为扭转“明星天价片酬”局势的一环?

  A:我的《五星大饭店》和《舞者》,在央视和湖南卫视(微博)播出时,收视率起起伏伏,都不算太好,倒是当年得了不少网站颁的奖,因为点击率高。不过现阶段的状况是,一个作家或者编剧的身价,仍然还是由电视台的收视率来确定,网络上的火爆程度,对他的编剧身价目前还没有更直接的支撑。网站的波动性太大,可能去年的收购价格特别高,大家觉得,哎,可以给网站了,突然下半年和今年年初又跌得很惨,这个市场前景怎么评估?它始终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和电视台竞争的程度,所以还很不明朗啊。而且很多网站现在开始搞自制剧,各方面因素太多,也就更增加了影视剧投资的乱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