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京报:《色,戒》关乎历史,关乎人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10:47 新京报
作者:牟森 李安的《色,戒》已经超出电影的范畴,成为更广泛的媒介话题,关乎历史,关乎人性。 据某杂志文章,早在1978年,小说《色,戒》发表半年后,台湾某报就有过一场关于《色,戒》的论战。张爱玲撰文,以“极目楚天阔”为题自辩。她说:“每个作家都各具其特殊的感觉、经验与气质。感觉、人性的经验以及想像力的领域,永远要比政治社会问题的领域更为辽阔。” 张爱玲自己曾说过,《色,戒》的主题是“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其实是她自己的人生写照。只不过,《色,戒》故事的年代背景复杂而敏感,它触碰到中国人的人伦痛处。中国的人伦之道历来不容卖国贼,虽然每逢乱世,每逢朝代更迭,每逢异族入侵,这种人总是批量产生。期待有相关的发生学阐释其详细因果。 在有的国家,每当异族或异类入侵,异己之间总是团结协作,共同对抗异族或者异类,从西部片,到冷战片,再到星战片,莫不如此。而有些国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每当异族来犯,异己之间是投靠和借助异族,消灭异己。 李安选中《色,戒》,并不偶然。在华人电影导演中,李安是文化人,这不仅指他的个人素养,也包括他的电影深度。 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详述他在美国拍摄《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的过程。“《冰风暴》以1973年美国康州两个中产家庭为骨干,透过父母、孩子平行发展的架构,来看道德崩解的力量渗入一般家庭后对人们产生的影响……1973年,是个纯真丧失的年代,也是个成长的年代……美国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及家庭的凝聚力正在逐渐瓦解,新秩序要如何建立?大家都在尝试新的可能、新的界限。” 《冰风暴》片尾,一家人坐在冰封的车内,父亲哭泣,向家人承认自己的脆弱及羞愧。人性之弱产生了力量,破碎的家庭凝聚力重整。 李安说:“我希望能在这个片子的结尾追求一些希腊悲剧的味道:恐惧与怜悯。” 选择改编《与魔鬼共骑》,因为它叙述的是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那也是美国的一个时代变迁转折点。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和堪萨斯之间,南北对立界限最混淆的模糊地带。男主人公经常面对“选边站”的尴尬处境。 李安关注时代变迁局面中人性的强弱和变迁,选择的艰难和意外,动机的单纯和复杂。这些通常都藏在历史记忆深处,被各种主义所遮蔽。探寻这些隐秘的瞬间,填充历史记忆的断层,展示人性的空隙,是李安电影一以贯之的入点,他选择《色,戒》,应是如此。 关于《色,戒》故事中的时代局面,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的《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是我看过的同类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魏斐德的这本书依据那个时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政治部档案的原始资料,叙述了上海这个“孤岛”内六个方面的残酷争斗。第一,西方列强与日本对于他们在中国的未来利益的争斗,英、美竭力避免给予日本人入侵租界的借口;第二,列强与中国政权关于帝国主义者们的治外法权的争斗;第三,日本与公共租界内英、美居民围绕工部局权力的争斗;第四,日本军队与国民党游击队组织对于上海郊区的争夺;第五,上海黑社会与新来的台湾、高丽帮会为控制本市流氓而起的争斗;第六,国民政府特工与汪伪政府特工对于银行、报纸、法庭等控制权的角逐。 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上海成为恐怖之城,暗杀成为最日常的行为。 《色,戒》表现的是那种特殊的“爱”和“恨”之间的模糊关系。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