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圳商报:一部电影见证出的娱乐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09:35  深圳商报

  作者:之间

  对李安电影《色·戒》的评价,真是像极了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的那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影片上映不久,冰火不同天的种种解读和议论便纷至沓来:有人从艺术的方面,有人从情欲的角度,有人则热衷于思考其中的“政治”。

  并且,在每种解读角度中,又各自有着多重的方向和维度。比如,从艺术方面,有人据此研究李安这位名导的选题角度,研究演员表演和走红的诀窍,也有人由此再度讨论起影视中“性的尺度”和分级制;从情欲角度,有人兴奋于个中的激情镜头,有人困惑于其中的虐恋表现,甚或有人以此作为研究“男女真爱”的标本;从政治层面,有人记起了张爱玲胡兰成,有人忆起了郑苹茹丁默?,从中挖掘出不少“微言大义”。

  对一部电影,多些解读的角度总归是好的。而且《色·戒》也确实提供了可供多角度解读的丰富元素——乱世阴谋、色诱虐恋、本能之惑、孽情之痛、忠奸之争、大义之辩、奢华之诱……影片中的这些元素,随便拿出其中的一种便可以大做文章(听歌)(听歌),何况这些还被放在了一起,被李安这位名厨一通猛火爆炒。人们从中能够咂摸出种种复杂滋味,并不为奇。

  但是,纵览围绕于此的种种解读,总有一种“太多、太过”的感觉。有许多分析评述,细品之下可以发现,颇有“强作解人”之嫌。

  《色·戒》不过是部娱乐片,其讲述的不过是一则戏剧性很强的“捕猎”故事:爱国青年施用美人计想猎取汉奸的命;懵懂中的汉奸却想通过猎色缓解恐惧。结果却是双方竟被情欲纠结,难以自拔。于是,爱国青年为此付出了性命,而汉奸也因此更加恐惧和痛苦——很戏剧性的“双输”结局。在这样一个故事中,如果说有什么被赞美了,被赞美的其实只是那神秘的情欲力量;如果说有什么被提升了,被提升的只是一种想像中的浊世孽情——而描述非常态下的情欲正是李安的偏好,这从《喜宴》《断背山》都有体现。因此,虽然用作品指涉人性要算个严肃的话题,但具体到《色·戒》的本质却仍然是典型的娱乐片。

  但是,这样一部影片,却被不少人涂抹上一些另类色彩,或借以阐释一些相关却不相干的陈年故事。譬如,有些人与其说是讨论李安的《色·戒》,毋宁说是在卖弄自己对张爱玲情史或小说的了解;有些人与其说是对《色·戒》的倾向保持警惕,毋宁说是想借机表达自己的“水平”。

  实际上,无论张爱玲的小说本身是否想要为他与胡兰成的婚姻辩护,无论是否具有政治意味,但到了李安手里,那只是一个模糊的故事梗概而已。电影《色·戒》属于李安,不属于张爱玲,虽然同名,但电影与小说之间的旨趣并不相同。但有些人却强行对号入座,津津乐道于电影对历史的失实或忠实、出彩或失败,徒劳耗费了不少笔墨口舌。

  可以这样说,这本来是很娱乐的一部电影,却被某些一本正经的人们解读得不够娱乐了。因而,这部电影的一个意外之功,就是部分见证出当下娱乐文化精神的某些特质。

  依笔者看,当下的娱乐文化至少有两种病:娱乐弱智症,娱乐焦虑症。所谓“娱乐弱智症”,是指某些人的娱乐已经完全脱离了审美,堕落到纯粹的审丑、乃至“审无聊”的地步。在这部分人眼里,无趣就是最大的有趣,无聊就是最大的有聊,比如《色·戒》中对人性洞幽烛微无足关,波诡云谲的历史故事亦无足关,只有那些“激情镜头”最值得看——据闻,有些人已经把《色·戒》当作“性教材”了。

  而所谓“娱乐焦虑症”,同样也是娱乐脱离了审美,但他们却不是“审丑”,也不特意“审无聊”,只是特别注重“审智”,即把一切都提升,特意向宏大意义上靠拢——只不过往往审过了头,最终也同样掉到无聊的境地。譬如对《色·戒》,有人称“李安在重塑历史”、或“《色·戒》为汉奸整容”、又或“抹杀了爱国主义”。对讲出这些话的人,真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看完了影片。因为李安并未篡改历史的残酷,而且也充分表现了汉奸的恐惧、阴鸷、狠毒等特征——换言之,其并未“为汉奸整容”。而且,如果非要向“爱国主义”上靠,王佳芝们的失败,或许恰恰隐喻出李安对这种幼稚爱国主义的批评。是啊,以色诱爱国,这岂不是很荒唐的吗?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还不会真正地娱乐——这就是《色·戒》见证出的时代娱乐生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