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新鲜的论题,什么叫做当摇滚回到音乐呢?这绝不是我在扯口号,而是对于国内摇滚现状一个思考。国内摇滚从崔健始发,经历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百家争鸣之后,一度陷入了低谷,直到上个世纪末,才以另外一个姿态重新站立起来,但这姿态被表现为“朋克”或者“死亡金属”或者所谓“金属说唱”,人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到“繁荣”,但是音乐去了哪里?乐队们究竟是在创造音乐还是仅仅在无限制的夸大自己的情绪?
对于摇滚乐的思考其实是对文化的一种反思。在这里不想讨论国人对于“时髦”的追随,只想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值得让人高兴的是在一窝蜂的背后,仍有一些人在认真对待音乐,并做出创造。最近由摩登天空唱片公司推出的果味VC乐队的《双重生命》专辑便是一例。
专辑的第一首作品叫做《模糊》,但它其实并不模糊,反而很清晰,一段简洁的分解和弦之后即转为清澈的失真扫弦和Solo,“丢弃自觉和方向”的不是主唱的嗓音,在欣赏的同时,你会意识到“没有阻碍和匆忙”的正是年轻的美丽。我想把这首作品放在专辑的第一位,自有一定用意,一方面是出于音乐整体的考虑,另一方面该是乐队对其早期生活状态的一个记录和怀念。
从被收录在《摩登天空3》的《飞行器》到今天的《超音速列车》,也许正是果味VC对于科幻的喜爱?冰冷的旋律和冰冷的配器并不能够掩盖了乐队热情的一面,即便是音乐中所展现出的迷幻,也并不能够将他们的真诚所遮盖。这是乐队的第一主打歌曲,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摩登天空的用意,是否歌名之中意味着什么,他们称果味VC乐队为“The next big scene”即“下一个大牌”。这首歌曲中并没有强烈和暴躁,反而运用了大量纯净的箱琴音色,极美。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并不偏执,但他们除了一份年轻人特有的“酷”之外,透过音乐所表现出的天真也正是他们最为可爱的地方了。
但是接下来的《年轻人》却一下子把力度加大,其实这是一首简单的作品,乐队不外乎是想通过这首歌曲对现代年轻人的“泡沫生活”进行一下简单的讽刺而已。值得一说的是副歌部分转调的运用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主唱的唱功亦可圈可点。
《Love Me, Girl》是专辑中我最为喜爱的一首,跳跃的前奏,丰富的配器,精良的制作,少了年少的轻狂,虽然表现的是年轻的情感波动。木吉他的铺底,失真吉他的Solo,以及主唱诉说一般的演唱:当你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她的生活方式与你完全不同,你还会继续去喜欢她吗?乐队将这种矛盾与无奈很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在歌曲结束部分对于鼓声的效果处理,仿佛把人带回到了Beatles的时代(而且这歌名和Beatles的《Love Me Do》何其相似?)。
体会了《基因》中的箱琴反切,《北欧洲》中通过音色和节奏表现出的异国情调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透明》吧。透明的吉他、透明的贝斯、透明的鼓以及透明的歌声,怎能不让人遐想呢?歌词应该是表现了乐队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于时间的感叹,整首歌曲被优美的旋律所覆盖,人声中加入的auto-tune效果使歌曲极具国际水准,而回归摇滚本质的吉他Solo却带出了些许的无奈。在高潮部分对人声效果的处理更加烘托出乐队对于“透明”色彩的把握。
《Big Bang》是一首纯英文歌曲,语言的关系让我忽略了歌词中的内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音乐之中。高潮部分的左右声道的立体声切换很抓人,间奏中,我再一次被箱琴的纯净所感染。而结尾部分巧妙的加入了Roland808鼓机节奏,给人遐想,在这点上我不得不钦佩制作人张亚东的魔鬼才华。
《十四层》与所有其他歌曲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果味VC“地下”的一面,这是专辑中最为噪音的一首歌曲,谁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也许是想尝试一些不同的味道吧?
到了最后一首了,这首标题作品《双重生命》应该并不能够全面表现出乐队的整体水准,“赋予我双重生命”是一份如信徒般虔诚的祷告,如同失眠之后的反思,低调却充满意境。老钢琴和老吉他的音色,左右声道中循环的声音,让人遐思,是否人们对美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向往?音乐,究竟是被人所创作,还是它本来就存在而被敏锐的耳朵发觉?每一重生命,将以何种载体所承受,最终的归宿将是哪里?
摇滚并不仅仅是音乐,但是摇滚却必须是以音乐作为基础,摇滚一旦背离了音乐,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基础,那么不论它是多么疯狂抑或华丽,也将如雨夜的火把瞬间熄灭。《双重生命》的出版给了我们一份美好的希望,它让“摇滚”再次回归到了“音乐”的基础之上。也许这张唱片的策划者将其定名为“双重生命”,也有这方面的用意吧。文/黑刀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