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和百合花,真是精当的譬喻。第一眼,我的眼睛被前者的灿烂、灵跃所吸引,对百合花只有种整体上气质好的感觉。在金色的光芒下,那一抹洁白、清幽很难在第一眼抓住人的视线。然而,当我再次细看以后,完完全全被百合花的气质折服了。好象是三毛说过:沙漠里有种茶,第一遍甜若爱情,第二遍苦若生命,第三遍淡若微风。看董洁就是这样,开始时我们总是为那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东西所吸引,喜欢那种浓烈、刺激的感觉,只有在“东风夜放花千树”以后,所有的繁华归于寂灭,才会嗅到那沁人心脾的盈盈暗香,才会
深情地追寻灯火阑珊处的背影。这就是为什么陈坤会得到称赞,而对董洁的推崇略显平淡之故吧。其实,两者的美都是不可替代的。
看到董洁演的冷清秋,才明白什么叫气质。现在,她已经和丰子恺的漫画、蔡琴的老歌一样,成为我在这喧哗闹市中的最爱。可以说,在她的身上,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古典的东西复活了。透过她,可以领略宋词的婉约清新,可以体味水墨画的写意疏淡,只是寥寥几笔,却包罗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灵。这种神韵不是仅凭技巧就可以演得出来的,董洁完全把握了清秋的内涵,小巷初遇时一点点娇羞慌乱,山路上的欲顾还休,还有一丛百合花前人花相映,不着一词,却将清秋素净、淡定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秋也有高傲、任性的一面,这大概就是柔中之刚吧。譬如,当她被邱惜珍气得走出来后,说的那句“我不太喜欢你位朋友,一副势利小人的嘴脸”,真叫人忍俊不禁,如此的直接、如此的尖锐,还有一点孩子气的任性,不仅有着黛玉的才气,还有着黛玉真率的性情,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清秋。还有很多个地方,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隐藏的不合于世俗的尖锐、执着的东西。总之,清秋不是一个象紫微一样为大众、尤其是男人所喜爱的解语花似的人。她有自已的思想、个性和追求,她有决不能放弃的原则。董洁表现得很好。
总有人将京华春梦与之相比,其实这也没有可比性。京剧就象是元曲,俚俗易懂,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尤其是在当初大陆观众精神生活一穷二白时,港剧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就这样构筑了目前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品味。一直沿袭到今天,还以之为标准,对有异于此的精品反而不能接受。这大概就是某些人拚命地贬低董洁无演技的原由。可汪姐当初的表演,能让人找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吗?那是完全的表演,就象在戏台上一样。我不否认这种形式自有其艺术价值,这自有其消费群体,但如果因为喜欢这个而放弃对另一种的欣赏,那未免太可惜了。我们喜欢乡村的糖人和二人转,也不必认为唐诗宋词就不是好的东西。可以说,金剧就象是一部精致的交响乐,董洁则是其中一缕清幽的萧声,叫人在金粉玉脂之外,欣赏到断桥浅水中的疏影、黄昏月光下的暗香。
有人说董洁太小,我只能说这个时代太老了。如朝阳、如薄雾、如初雪、如细雨,这样的意境难道要一个艳光四射的脂粉女子来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看一看张爱玲母亲的一张照片就会发现,她当时就象董洁一样年轻,小小的身村,小小的面庞,庄重而寂美,略带一丝稚气,这才是中国的气质。可惜,我们经过多年的武化教育后,这样的气质在中国烟消云散。反而是在泊来的廉价肥皂剧里去找寻关于优雅的梦想,于是花旦戏剧化的表演被当成了中国传统之气质。真是一场大梦,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还真。
这个春天真是不错。传统的诗意除了可以在丰子恺的画、蔡琴的音时找到外,竟还可以由一个真正的人来承担。把我们从这日益喧嚣、拥挤的尘世送到天堂的圣洁、宁谥,却也不曾忘记尘世中的那一抹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