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开拍时,一些以介绍精品生活为宗旨的报纸杂志,正在热中于介绍和追捧美国社会学者总结的所谓波波族生活,布尔乔维亚与波西米亚的折中生活,在物质的富足和心灵的自由之间找寻平衡。
那些杂志之所以以此为买点,是因为在中国都市生活中它可以成为买点。在中国的都市中,的确存在着一些波波族或准波波族,甚至相当数量的迷茫的布尔乔维亚。
当那句"问问大海,你心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出现在眼前时,你想到了什么?有一个看过《海滩》的朋友说,他想到了波波族。是的,确切地说,应该是想到了迷茫的布尔乔维亚。当生活达到了一定的富足状态,布尔乔维亚开始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不愿意在对富裕生活的永无休止的追逐中,丧失自己的心灵的自由。
那时,或许李亚鹏并不知道波波族,但他其实已经是波波族,他自己已经从布尔乔维亚的迷茫中走出来,他想要与他具有类似心态的那些人,一起走出来。或许,他的目的很单纯,仅仅只是纪念自己的走出。但这个纪念,最终会成为一群人的群体纪念。
《海滩》还没看完,但我发现,自己当初的猜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证实。
李亚鹏说,《海滩》不只是年轻人的故事,是三代人的故事。但我宁愿说,《海滩》其实是人的一生的故事,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心态的故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李亚鹏自己的,关于人在一生中情感成长的思考。阿婆其实是阿童,阿童其实也是阿婆。那位寻找初恋情怀的老人,其实是小鹏的未来,在找寻小鹏青春的记忆。
《海滩》是人的一生的故事,关于情感成长的故事,如同海滩在一天中的色彩变幻。
在这个意义上,《将爱情进行到底》其实是《海滩》的前传,而小鹏是杨峥的成长。美好的初恋只停留在关于文慧的记忆中,生活也由杨峥的奋力挣扎变成小鹏的富足无聊;而爱情,也即将按部就班地变成无聊的婚姻。于是,小鹏逃了,逃离都市,逃离婚姻,其实是逃离他自己,逃离他对自己无法忍受的那种生活状态,逃离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那种心态。
于是,便有了《海滩》,关于生活,关于自身的思考。
李亚鹏说,《海滩》是很早以前的一个构思。我相信框架是,但其中的表达却只能属于今日的李亚鹏。这也是成长,李亚鹏的成长。
《海滩》还没看完,有些地方似乎还可以更好,比如台词风格不太统一,有时很生活化,有时又有点戏剧腔,让人觉得突兀。但是,作为电视剧,甚至作为影视作品,《海滩》的确很独特,敏锐地把握了部分年轻人的现时心态,颇具超前意识。也正因为如此,《海滩》绝对不具有普遍性,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可能没感觉。
李亚鹏说,《海滩》不算是偶像剧。的确不算是偶像剧,倒不是因为其中有中老年人的情感,而是因为它的对于生活的思索,
但《海滩》不是偶像剧又是什么?说不清楚。等看完了,也许更说不清楚。(完)网友阮嵇陶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