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美拍电影越来越爱搞“长篇”了,传统的一个半小时似乎再也不够用了,要不然就是几部曲,要不然就是一部片子两、三个小时。看《最后的武士》之前,心下确实有些惴惴,怕又遇到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讲道理的场面。看过之后,一切担心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手心的汗水和内心的波澜起伏。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两部经典名片的影子老在我眼前晃动。
汤姆-克鲁斯不断神经质般回忆起战场上的屠杀场面,又在酒精和放浪不羁中消磨自己,这和他的顶峰之作《生逢七月四日》中的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的屠杀,同样的战争后遗症,同样的意志消沉,当然,最后同样的重新振作。这部片子,由阿汤哥来再度演绎类似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设计印第安题材,当然会想到《与狼共舞》,凯文-科斯特纳在那部片子中也完全融入了印第安人当中,还取了个印第安名字,并带领印第安人同白人作战。克鲁斯也完全融入了武士们当中,会说日语,掌握了剑术,更学会了如何平静自己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后的武士》是日本版的《与狼共舞》。
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狼共舞》讲述的是一种文明与另外一种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由此引发的惨烈场面。《最后的武士》讲的是同样一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否定和继承,这个过程更加痛苦,因为否定别人毕竟比否定自己要容易得多,屠杀异族也比屠杀同族要容易得多。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东方人所不愿意回首的,千年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轰然倒塌,千百年来所建立的社会文化基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怀疑。中国的文化先驱们也曾经激进地提出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把儒家文化骂得一无是处。影片中的日本人也在否定自己最传统的东西,武士就是其中的代表。
儒学到了日本之后成了一个分支,与中国正统大体相近但又有区别。武士所讲究的“侍奉”,和儒学中的“忠义”很相近,最后关头都讲究“杀生成仁”。那支叛军根本称不上是叛军,“天皇一句话,我就可以马上剖腹。”武士首领“卡西莫多”如是说。所以当克鲁斯去营救他的时候,他居然跟着跑了,我感到有些吃惊。这也许是美国人理解的武士吧?明知是假传王命,但也要遵守,中国日本古代都有很多例子,在老美眼中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卡西莫多”就跑了。当然,他不跑,也就没有影片最后的高潮,所以不管怎样,他都会跑,不管这符不符合武士精神。从这方面讲,谭嗣同倒更像《最后的武士》。
武士最大的悲哀在于他们所捍卫的东西已经将他们抛弃,而他们还在捍卫这一切。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败军之将诸葛亮为何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这一理念,明知蜀国不可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鲁斯和“卡西莫多”明知道前面是榴弹炮和机关枪,还是策马扬刀慷慨赴死。
影片高潮迭起,用简明的手法讲述了深奥的文化,实属难得一见的佳片。不过有些疑问还是困扰着我,最大的困惑是天皇的转变太突然了。也许老美并不理解,在东方,很多时候没有王命,下臣是难有作为的,比如秦侩杀岳飞。颁布了废除武士法令,又眼看着“卡西莫多”被赶出议会后,天皇在听了克鲁斯几句话就耸然动容,断然拒绝美国协定,痛斥重臣大村,来得太过突然。另外,克鲁斯梦中叫的“苏姬”是谁?在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他的上司又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让他们成为仇人?
最后说一句,片中惟一的女演员加藤小雪的性格和长相都是我心目中的最爱,细长的瓜子脸,饱含忧愁的大眼睛,温婉可人,忍辱负重。可惜现实生活中难觅啊,也许这样的女人和最后的武士们一样,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从《千与千寻》到《杀死比尔》再到《最后的武士》,反映日本文化精髓的片子越来越多,强势经济催生强势文化,这话不假。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希望早日看到反应中国文化精髓的大片能够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而不是让那些辫子小脚、三妻四妾、通奸乱伦的影片充斥西方人的眼球,让他们误以为那就是中国人。(许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