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似水无痕--看苏有朋演绎的杨四郎降辽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21:48 新浪娱乐

  正面人物为了正义的使命假意投降敌人,在影视作品中并非新鲜情节,但电视剧《杨门虎将》中杨四郎降辽一段戏,却通过苏有朋的精彩演绎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苏有朋并没有刻意表现杨四郎如何运用智谋使敌人相信他的假降,而是把四郎内在的心思和心计不着痕迹地融进他外在的正常而自然的言行中。

  李陵庙内,四郎抱着父亲的尸身慢慢转过头看来抓他的明姬时,那张毫无生气的脸和失神的眼睛,仿佛他的生命已随父亲而去。被俘后他目光凝滞地坐在辽营帐内,但昂头的姿态又让人看到那个性格倔强的四郎。他对明姬说“士可杀,不可辱”时,因绝食三天气息虚弱,但脸上却是杨家人的不屈神情。他对明姬表示宁肯死也不愿留在辽营,绝望的眼神里燃烧着仇恨的火焰,激愤地跃身而起又摔倒在地,头重重地撞到台子却全然不觉,死命地踢打台子宣泄内心的忿懑……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四郎认尸的情景。四郎看到四张血迹斑斑的布单覆盖的躯体,泪水立刻涌进眼眶,无力地靠在门边,几乎迈不开脚步。他踉跄地扑倒在尸床前,颤抖地掀起一张张地布单,看到父兄一副副惨不忍睹的遗容,压抑了几天的悲痛,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从泪如雨下、涕泪交流,直哭到撕心裂肺、气噎神昏……

  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真实的感情流露,顺理成章地使四郎走到了辽主面前。起初明姬并没有期望四郎会投降,但她看到四郎心中的伤痛,看到他眼里恨意难消,便主动提出借军队给他,鼓动他反大宋报父兄之仇。四郎经过一夜的考虑,终于决定叫明姬带他去见辽主。他转过头,眼里露出掺杂着激动、紧张、忐忑的复杂神情——至此观众才明白,是四郎把所有人引入了他的 “圈套”!

  既然投降是四郎的预定目标,他绝食七天后才投降,这期间当然有计谋。但他的计谋究竟在哪里呢?回想四郎的神态和举止,似乎有很多内涵,对四郎的同一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激愤之中的四郎突然听到明姬说他父兄的尸体就在辽营,楞了片刻,然后苦求明姬立刻带他去认尸。他那种急切而渴望的神情,几乎像个任性的孩子。四郎乍听到父兄的尸体的消息,一时乱了方寸,再看一眼父兄的冲动和见到父兄遗体后的悲伤压倒了一切,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从另一方面想,四郎楞神的片刻,他心里也可能转着许多念头。如果不是为后来的投降预留伏笔,他可能不会在明姬面前如此放任自己的情绪。四郎的感情冲动,正好让明姬看到劝降的可能性。明姬本来就对四郎有情。四郎哭父兄时的感性和无助,肯定会触动明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使她解除对四郎的戒心。

  四郎的每个眼神、表情和动作,似乎都有不止一层含意,因此四郎的心理变化也有多方面的合理性。绝食七天的四郎,听到明姬叫他反大宋时,缓缓转过憔悴的脸,用带着惊疑和震动的眼神望着明姬,嘴里机械地重复着明姬的话,脚下一软,几乎站立不稳。一方面,即使四郎早已做了投降的心理准备,当“反大宋”这个事实终于摆到面前时,还是难免在心中引起震动。另一方面,四郎的震动正说明他的心动,这样的反应才会让明姬对他的投降有所期待。

  这种多义性的表演有其未知性,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韵味无穷。从四郎被俘时的心如死灰,到进辽营后的宁死不降,再到认尸时的悲痛欲绝,明姬以为她看到了四郎的绝望、脆弱和不甘,才想通过激起他的复仇心来劝降——四郎只是在明姬产生错觉时随机应变,还是故意给明姬制造的错觉?怎么理解都有其奥妙之处。观众能在四郎的傲骨、悲愤、痛苦和挣扎中感受到他的机智和谋略,但谁能确切地分辨出,哪些是他的真情流露?哪些是他的内心矛盾?哪些是他精心设计的计策?

  在四郎降辽的过程中,苏有朋根据四郎的性格逻辑和心理活动,细腻传神地表现了四郎刚经历过人生惨烈巨变后极其痛苦的心情。四郎认尸时,苏有朋带着巨大爆发力和冲击力的激情表演,既情真意切又极有分寸感,使四郎的感情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苏有朋表现四郎的真情与计谋的融合点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什么感情应该隐藏,什么感情应该释放,并在正常情感中注入非常的内容。因此他才能把观众的思路由“正常之境”逐步引入“非常之境”,把辽人对四郎归降的判断由不可能逐步引入可能。

  不着痕迹的表演,是真正的表演。苏有朋用自己不着痕迹的表演,表现出杨四郎在敌人面前不着痕迹的表演,是更高层次的表演。(文/思文)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杨门虎将》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