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原贴
《歌舞引》刘天华写于1927年春,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引”原为琴曲名,后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El"引”,篇幅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现作者借用之,仍回复到器乐曲的解释,《歌舞引》即《歌舞曲》之意,篇幅适中。此曲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25年冬,刘天华偕夫人赴北京协和礼堂观赏意大利某歌剧团的演出,回来
后一直难以忘怀那次精彩的演出。之后,有一天,他忽然若有所思,拿起琵琶边弹边写,即刻挥就了这首琵琶独奏曲。然后又弹给其夫人听,这曲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夫人联想起那次观看意大利歌剧中的舞蹈场面,于是就定名为《歌舞引》。以后几经润饰,一年后才定稿。全曲分为5段和一个尾声,音乐的主题是一短小的乐句,不断地顶真、反复、模进并插入变奏,似乎它一直萦绕在作者的脑际,自由发展变化,具有轻歌曼舞的意味。不禁使人想起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序曲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此曲在写法上也极为自由,速度的变化幅度大,节奏也忽快忽慢,对比十分强烈。乐曲从慢板开始后,进入短小的快板,马上又转入较长大的急板,多用空弦和勾抹相间的手法,并以泛音演奏作对比,表现出各种不同舞蹈的交替和舞姿的变换。之后,突然出现了极慢板的歌唱性旋律,运用吟音、半轮、泛音等技巧,音乐抒情而婉转,似乎是优美舞姿,得到了理想的升华。最后一段回到开始的主题,并慢起加快而至急板,其间又插入了用摭分演奏的短小的旋律,然后再用急板。这种种快慢相间的写法可能和西洋舞蹈音乐的节奏有关。尾声则全用泛音演奏,且速度慢至极慢如散板,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