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在中大看完了张杨的电影《落叶归根》,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故事并不复杂,说的就是一位老农(老赵)信守承诺,执意要将工友不远千里背回故乡,期间所历经的千辛万苦,人情冷暖和人生百态并没有使之悲观绝望。他如孩子般的纯朴微笑与单纯心灵铸造的苦中作乐的能力,让之一路不断得到命运的眷顾和温暖的收获。虽然最后回到刘全有的故乡,而家园已因三峡工程即将淹没水底……
故事到此“结束”,但“幕后”的老赵还得上路,为故去的这片“落叶”寻找真正安息的“根”。而结局,不得而知……,这是导演的高明,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了观众无限的想想空间。
有人开始感慨,颇有无家可归的惆怅挥之不去。其实,我们每个人有两个“家园”。那已成废墟的只是外在的家园,它被某种宏伟的事业所掩埋,我们无能为力。然而,我们还有内在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幸福与温暖之所在。家,是心灵的归宿,而不是你心外的某幢房子。因此,当老赵看到老王的儿子在弃置的门板上的留言“我们永远等着你回来,这里是你永远的家”时,我们也就应心里坦然了。
“落叶归根”,那“根”到底是什么呢? 若说生命是片叶子,那为何在风中飘零的“叶子”非要归“根”不可呢?是否没有了“根”,我们就只能如浮萍般无家可归,经受无尽的寒风苦雨了呢?
其实,答案在影片中已有所潜现。卡车司机(胡军)听到老赵的歌声“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时缘何放声大哭,这无疑牵起了他也曾温暖的情感记忆。在收容所,一曲“我想有个家”让在场流浪的人们不禁潸然泪下。开发廊的姑娘听到乡音为何触动。还有外在严肃的警察对爱情的不倦追求……
家,是心灵的根。
宋丹丹在老赵真挚的言语面前坦言“我从未听过这么温暖的话”。然而,在她乐观而以孩子为荣的微笑背后,却是上了大学的孩子对她的捡破烂身份的嫌弃,但她只是自认合“理”的宽容。养蜂人的妻子因工厂事故废容后,为照顾孩子的感受而蒙面……母亲,是孩子的根。
养蜂人的孩子在大山中面对母亲深情的高声朗读“祖国”的文章,后来老赵在路上也同样认真大声背诵。影片最后展现了一片片辽阔而碧绿的田野,那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的大地。这容易让人想起巨人安泰,只要不离开大地母亲,他就具有无限的力量,从而战胜一切对手。而一旦离开大地,他就不堪一击。我们所栖居的大地,是我们生命力的泉源。祖国,是人民的根。
当然,我们所苦苦追寻的“根”。它必定应该是温暖的,是让人梦寐以求而不惜付出代价的。无论是家,母亲,还是祖国。同时,我们之所以苦苦追寻,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温暖是我们有所欠缺的;一是,温暖是不容易得到的。问题是,在现代化文明理性丰硕的外观下,置身于情感的废墟中,我们能否如愿?就如影片中那场假的“死亡”仪式一样,已无亲无故的“死者”是否真的能够在刻意营造的境况中感受到那种情感的温暖与慰藉呢?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路上我们所罕见的绝不是理性和冷漠。就像老赵的这一程,就为着一个似乎不大可能实现的承诺而奔波于千山万水。当然,如此信守承诺的人如今似乎已不易遇见。因此,不难理解为赶时间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老赵被因泥石流滞留的旅客们称之为疯子了。
然而,影片中有让人感受到希望的一幕,那是在无数漠然的旁观者中,一个孩子递过来一支矿泉水。而之前,无数的汽车过尽,在停下的一辆满载小学生的客车前,老赵却止步了。他无疑是不想让孩子与尸体在一起。老赵是个善良的“孩子”,因而才那么坚守承诺,那么童真可爱,那么注重感情。因而才可能“同类相知”……孩子对于孩子总是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的。
而大人们(这世界太多大人了)总是理性的,并将之视为真理。我们习惯了带着面具冷漠的面对世界,理性的算计着一切了。只是,我们为何却在人墙的撞击中血肉模糊了呢,还并不忘不时呐喊世界的冰冷。试想想,温暖来自什么呢?到底是理性,还是情感呢?
其实,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都曾经有一颗温暖而纯净的心灵。有过无比温暖的时光与快乐的记忆。只是后来被理性冷漠的潮水淹没了,而我们并没有觉察,或是认为理所当然。而老赵没有,他没有太多的理性思量,只是如孩子般怀着单纯而质朴的情感和责任感“一条道路走到黑”,微笑着面对外在的人生风雨。因此,多艰辛的处境于他而言都不再话下。毕竟,快乐是种能力。影响一个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它的看法(态度)。正如让你飞翔的并不是外在的坚硬的世界,而是你心中的神灵。我们都只是一片叶子,外在的命运,掌握在风雨手中,我们无法自主。但我们还有内在的温暖家园,这才是我们性命攸关的“根”----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内在命运!正如巨人安泰一样,只要温暖还在,希望和微笑就永远还在。温暖,才是希望的源泉,而非理性! 而葆有一颗孩子般纯粹的感性心灵,温暖的幸福就会源源不绝的流淌。而类似的河流相汇(比如老赵和宋丹丹,夏雨,胡军,发廊女子,警察,养蜂人,递水的小学生,把工友装成乞丐时投钱的年轻人等“路人”的相互信任与感染,世界中总会有相似脉络的叶子。)就会形成永不涸竭的温暖人间。一个人真正的祖国其实是他的童年,我们都来自那里----温暖的情感故乡。可惜的是,很多人“失忆”了。童年,是生命的根。
在此,不能不让人想起卢梭,他在十七八世纪的启蒙思想者们为理性,为文明,为进步,为科学高唱赞歌,他却敏锐的觉察到其中隐含的危险的黑洞.人的真正本性到底是什么,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在于理性,还是情感或良心?
或许,我们真正经历的世界,并不是外在给予的,我们无法自主的确定世界,而是我们内心建构的主观世界。我们的幸福各异,原因可能就源于我们用的质料不一。你是用理性,冷漠,还是温暖呢?什么才是我们幸福的根基呢?
影片开头有一段在长途车不幸遇上劫匪。老赵誓死保护老王的补偿金,赢得劫匪敬重之余,还救了一车人的财物的片段。其实这可看作人类根深蒂固的理性(钱财)在情感(承诺)面前溃败的象征。这是一种隐喻,还是一种幻像呢?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无疑,这里的真假可能预示着人类不同面目的未来:万劫不复还是温暖幸福?
生命是片在风中的叶子,来路在那里,归途在哪里,绿的只是----驿站。
流浪是难免的,自我们无缘无故被抛于这个陌生的时空那天始.
或许,人生的意义(或幸福与否)就在于这绿的驿站里,我们的收获:那流浪的心情以及沿途的“风景”……
最后,我只想表达一个意思,2006年底,我看到一部电影,一部足以感动中国的电影,一部在内涵上,超越了当年所有电影的电影。吴健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