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门》里说事:没有惊悚,没有悬疑,只有悲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11:17 新浪娱乐
“门”是什么?是正常人与非正常人的距离,也是正常人的智力、毅力和能力屏障;打开,一步即可跨越;关上,即便近在咫尺,也拥有最安全的守护。而电影《门》,就是这道“门”上的那只猫眼,让一群正常人通过它窥视了一个非正常人在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情形下坠入深渊的一场悲剧。导演真的很残忍。 导致蒋中天杀人的原罪是什么?影片试图归结为都市人的精神压力、紧张心理无法疏解后的崩溃,并希望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中反照自身。然而,这可能只是本片的前传,《门》所着力描述的并非濒临崩溃的缓慢长期的过程,而是崩溃后的癫狂;在本片中,不再存在法理上、逻辑上的原罪,影片伊始,蒋中天就完完全全是一个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被迫害妄想症+嫉妒妄想症患者,伴随严重的幻听、幻视、幻觉。也许可以说,原“罪”是精神疾病。既然是病,似乎就不成其为罪。 我不是太明白为什么要把蒋中天处理成正常人的非正常行为,他的一切行为和思维方式绝不是变态、但明显是病态的,完全是一个非正常人的“正常态”,也许是这种精神疾病的间歇性特征迷惑了太多的人?他这样的非逻辑性思维、非正常行径,早已有教科书的完整结论和评价,《门》其实陈述了一份非常典型的妄想症病案。 基于这样个人的基本判断,影片试图为都市人群提供的警世反照作用在我身上失效。毕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只有0.03%,而且很大一部分还存在遗传因素;普通人因精神压力偶尔失常、失控是可能的,但真要走到精神病这一步也不太容易;不能小觑各种精神疾患的病态发展,但也不必低估现代人的智力、自省和抗压能力而自寻烦恼。此外,从数据也可看到,精神分裂症病人完全是弱势群体,本身无法自醒,又被身边人忽略,被环境抛弃。在这样一种观片思维中,影片作为一部商业片希望起到的娱乐放松作用在我这里也失效了。于是,伴随着影片对于蒋中天一系列病态幻觉与行为的不断呈现,我感受到了一个无助灵魂的惊惶失措,不容于世的巨大孤独,越来越强烈的悲悯之心完全超越了本就不太高明的的惊悚和悬疑,主宰了整个观影的心情和关注点。 由于影片的重心不在结果而在呈现,因而我们过早地知道了蒋中天最后的结局,难免会产生一种要阻止这场命运走向的本能反应。在以往的某些坤剧中,曾经开玩笑地说要冲进去给他换个女主角,而在《门》中,我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冲动,想要冲进去把蒋中天送进医院,接受治疗。楼下警笛拉响,他说你们终于来了,我却希望那不是警车、不是荷枪实弹的警察,因为他需要的是救护车、是医生。虽然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囚室与精神病院的病房并无二致,但对蒋中天来说却是天壤之别。 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是因为没有一个人真正关注到他。影片的宣传一直在倡导每个人都要关爱自己,其实在《门》中,所有人最关注的都是自己。他已经有着那么明显的病态症状,而他最爱的人,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的被伤害而完全漠视了他的反常;他最好的朋友,也忙于生意而很有理由的大线条了……假如有一个人注意到了,及时求医了,结局也许大不同(我也快得妄想症了)。当然不能责怪他们,邻里的闭关自守、人人自危已经形成了彼此隔膜的社会小气候,间接造成这个自苦、自伤、伤人而又得不到任何救助的人无法自救,无法呼吸,无法苟活。 最后,他被撞飞了,我如释重负:你终于解脱了!再不用担惊受怕,再不会寝食难安,再不必忍受幻像与真实的煎熬,再不会被撕开来展览评说,所以你的脸上只有释然,却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的责怪,对吗……虽然我明白,在现实中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不可能自醒到能够如此自我救赎,但在那一刻,我感动到旁若无人、眼泪哗哗,然后银幕暗下来,片尾曲隐约响起,我继续在黑暗中回忆他的脸,我们欠了他的,很多。 现在,我坐在这里想写些什么,脑子里还是那一幕:他的身体非常放松,四肢在空中舞动着,像是在放弃掉所有的一切,眼神没有对焦,毫无欲念,远远飘来那首歌,不,是低吟,唯美、凄厉、诡魅、缠绵,是他最后的一次幻听,是他唱给自己的送别。另一幕影像在脑中叠加:刚出生的婴儿,哭声响亮,眼睛还没睁开,四肢在空中舞动,拼命想要抓住什么。一来一去,一抓一放,却都散发着圣洁之光,都让我感动莫名,蒋中天应该可以释然了。还是忍不住落泪,这是一个普通人流给一个弱者的泪,是补偿给他的迟到的关注,也是对于一次生命的尊重。 如果我们从影片中得到的信息只是要更加关心自己而导致漠视周边,那不是健康和完整的人性关注。《门》虽然没能够直接的表达出人道救助,但蒋中天的遭遇若是能引发观众对于这类人群的略微关注,也算是间接实现了人文关怀,践行了电影的部分社会功能,而不仅仅只是娱乐而已。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