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贞观长歌》别拿历史说事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14:44 新浪娱乐

  看了十几集《贞观长歌》(blog)感觉语言上还是过得去的。前一段时间影视鉴赏课上看《汉武大帝》,仅仅听了两集的台词我就感到,这个戏至少在语言上没指望了。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不一样的,如果你让古代人说现代人才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个戏就没什么可看了。可是我们也不知道那时候人的口语,因为文言文仅仅是书面语。如果一个人每天说话之乎者也,恐怕就要像《镜花缘》里讽刺的学究了。

  怎样掌握古装戏地语言是一个很下功夫的事情。《大明宫词》刚刚开播的时候,还是被剧中主人公的语言吓了一跳的。据说编剧是到欧洲学习了戏剧的,专门用了一种莎士比亚化的语言,对国内编剧来说,也算是有了一条新的方向。可是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讲,有些句子可能就不大好理解,甚至会觉地可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这种华丽的语言风格的。这几天看电视剧,感觉《康熙王朝》的语言还是不错地,还有就是这个《贞观长歌》。

  《贞观长歌》采取地是一种半文半白地语言策略。不过作者应该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所以虽然说的话中带了许多古语,但是并不难以理解。而且语言和故事是有机融合在一起地。

  电视剧的第一个任务是娱乐观众而不是作为历史教科书,所以语言是否能够让观众接受是一个关键。观众接受因为觉得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可能说出那样的话,而不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同时语言是否通俗流畅也体现了电视剧编剧的立意是否和观众亲近。如果一个电视剧把观众看成弱智和都看成历史学家同样没有道理。

  作为观众,我工作一天,劳累一天,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好故事,而不是有人告诉我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真正地历史风物。一个好故事能够让我休息一下脑子就可以了。所谓的历史考据的争论,什么是真正地某某人,于我何干。难道我工作了一天,我还要帮助历史学家搞考据?

  《贞观长歌》的语言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李世民语言的霸气,魏征语言的正气,颉利是少数民族自然不能用他们的民族语言,但是在他的话中同样能够听出一代枭雄的风范。

  历史剧不是恢复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外壳下揭示今天的真相。我们在《贞观长歌》中感受到两个时代的呼应。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李世民造就了贞观之治。内忧外患都没有扼杀那个新兴的王朝。今天同样如此。我们的国家也是在不可能地情况下造就了今天的繁荣,内忧外患同样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道路。

  也许我们应该具有那些英雄的胸襟,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那些锐意进取的英雄。首先一个人说话如何也许就能看出此人的秉性吧。看着网上说话尖刻的多,深刻的少,看来我们真地少了点什么。长歌无恨/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