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崔卫平:《爱情的牙齿》:一个富有潜力的开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8:06 新浪娱乐

  电影学院文学系年轻老师庄宇新编剧导演的《爱情的牙齿》,可以视为一个富有潜力的开端。

  表面上看,这部影片存在一些高低不平的东西,部分原因是叙事上的问题,该给出的交代没有给足,有些地方甚至显得有些拖沓,但至少前四分之一相当地好;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中主人公及其故事,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理解。从大脉络上来说,当1977年为中学女生的主人公,她的行为做派应该归入“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代。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张狂暴戾不仅是一般的“残酷青春物语”,更是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张牙舞爪的女孩,在她经过朦胧的初恋(年轻的男友身亡)之后,遇上那个比她大十多岁的男人,突然表现得如此温顺体贴,因为这类武装到牙齿地女孩,内心里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对于自己身为女性十分不自信,急于需要得到证明。再比如当偷食禁果的事情败露,年长的男人推卸责任背叛了她,她却依然“坚贞不屈”地将事情整个儿揽下来,是因为这类女孩与我一样,从小接受的都是刘胡兰、赵一曼、江姐的教育,宁死不屈是我们的楷模,同时也符合处于青春挥霍期女孩内心的骄傲。当她因此受处罚,被所在大学开除,变为肉联厂的一个杀猪女工之后,短短时间之内,显得那样平凡平庸,人们也会表示不理解。但在那个年代我见过身边太多这样的女孩子,她们突然一个早晨变得光彩夺目,又突然在另一个早晨变得黯淡无光,即原先令她们发光的那个东西本身是不可靠的。

  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女孩是体内藏有特殊毒素的那种人。如何面对这种毒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或者将它们掩饰起来,仿佛没事人似的,或者将它们一股脑儿推给社会,声称那都是时代的过错,社会的责任。而这部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将自己的毒素排除出去,那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修复的过程,说得重一些,即自我拯救的过程。因此我不认为这部影片仅仅有关获得爱情及获得对于爱情的理解,而是一个人在爱情中、通过爱情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

  要将讲这些东西体现为叙事并不容易。影片具体的做法是——让她始终背负着曾经所受的创痛,背负着她的挫折和难堪,将它们携带在自己身上很长时间,让它们慢慢消化、慢慢生长。从第一个男友那里,她继承了永久剧烈的背痛,从第二个男友那里继承的,除了流产的身体痛苦,还有被贬到底层的羞辱,但是她并无怨言,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任何人。

  在后来结婚的男人面前,过去的生活像一道符咒似的束缚着她,甚至令她不能爱上身边的丈夫。长时间之内她自以为爱着那个第一次令她怀孕的男人,但其实不管是谁,这个障碍东西肯定存在,那是她人生中的一道坎坷。需要有个沉默难言的东西放在她内心很长时间。随着这个东西生长,她的内心也在生长,她也就慢慢成熟。最后,在经过那样长时间的自我误认、那样骄傲得始终拒绝自己和他人之后,她终于脱却过去的盔甲,返回到一个比较自然、放松的状态。

  很少有中国电影中表现了这样一个人性空间,即一个人在自己的人性内部移动步伐的过程——从这头到那头,经历了一个S形的曲折发展,有性格的成长,有内心的生长点和发展的空间。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破坏性力量,通过痛苦的自我承担,终于在自己内部加以消化,而没有拒绝承认,自认为没病,延续着这种既破坏自己又危害他人的东西。

  其实不限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每一代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携带着属于那个时代或者属于自己本身的某些毒素,需要在日后的时间里加以咀嚼消化。美好有力的人性是后天锻造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节选自崔卫平(blog)《叙事与伦理——写在“06年青年导演电影创作论坛”》

  《爱情的牙齿》影评:对爱情和疼痛的冷静讲述

  作者:比目鱼

  电影《爱情的牙齿》讲述了一个女性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十年的感情历程,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主人公钱叶红(颜丙燕(blog)饰)在中学时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北京女混混,一个内向的男同学对他的爱情表白却换来一场当众奚落,受了伤害的男生用一块转头在钱叶红的后背上留下了伴随她一生的伤痛,而那个男生又通过自残对她作出了偿还。这段夭折了的爱情给女主人公此后的生活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间接地带来了更多的肉体上的伤痛。她成年后的两段感情经历无不和身体的伤痛连在一起????????????

  可以说《爱情的牙齿》是一部探讨爱情和伤痛之间的关系的影片。电影的情节中涉及了各种体伤带来的痛苦:背伤、脚伤、流产、拔牙的痛苦。剧中最为触目惊心的一段莫过于引产那场戏:冷静的镜头记录了女主人公指导他的情人秘密在家中给自己做人工流产的过程,这段戏可以算是剧中最“痛苦”的一段戏,描写这种场面的电影目前并不多见。

  导演庄宇新在这部电影中采取了一种非常冷静的叙事方式:镜头简洁朴实,配乐低调,结构紧凑,没有刻意的煽请,这在国内影片中很难得。有很多影片人为地制造“感情高潮”,努力试图赚取观众的眼泪,结果让人不但没被感动,反而觉得很不舒服。事实上《爱情的牙齿》不但回避了煽请,甚至有意淡化了电影的时代感,不去过分强调社会变迁的痕迹。一个发生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的故事很容易被用来炮制一部“史诗”式的电影,其中的人物也很容易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工具而被放置于次要的位置。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宇新关注的的核心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并不想刻意把这部电影的价值上升到“史诗” 的高度,我认为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爱情的牙齿》最成功的部分就是人物刻画。如今能够在刻画人物上认真下功夫的电影太少了。钱叶红这个人物在性格上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身为女混混时的嚣张到经受感情打击后的消沉,剧本中没有大量安排主人公直抒胸襟地告诉我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但观众完全可以从人物的行为、表情等体会她的心情。颜丙燕的表演非常到位,在影片前半部分她把当年的北京女混混演绎得出神入化,而后半部分的消沉和沧桑感她拿捏得也很好。其实一部电影有时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情节和多么丰富的场景,只要能做到专心地刻画好一个人物,让这个人物有可信度,能够得到观众共鸣就已经可以算得上好电影了,而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那就更加难得。《爱情的牙齿》的海报上印着这么三句话:“爱情制造伤痛,伤痛铭刻记忆,记忆见证爱情。”在对这部电影的导演阐述中庄宇新提到另外一句话:“伤痛是通往爱情的捷径”。尽管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这种对爱情与伤痛之间关系的解释,同时对电影中出现的一些自残场面持保留态度,但《爱情的牙齿》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思考一下身体伤痛这种东西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

  我觉得目前国内很多电影人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或者倾情于制造视觉盛宴式的大片,或者醉心于为自己贴上前卫、非主流的标签。作为一个生于70年代的年轻导演,庄宇新没有去赶这些潮流,而是用熟练的技法、诚恳的态度踏踏实实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凭这一点我们也许有理由对中国电影再增加一些信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