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十三岁女孩》哀而不伤的青春物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20:51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由中影集团、上海文广集团联合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十三岁女孩》已于近期摄制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影片导演陈苗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电影人,此前曾执导过根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米尼》;其执导的纪录片也曾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纪录片论坛奖。

  《十三岁女孩》是陈苗导演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同样也是女性题材,不过这一次导演选择了花季少女(或者说是“准花季少女”,因女主人公宝宝才13岁)作为故事主角。笔者日前有幸提前看到了影片的庐山真面目。

  影片小主人公宝宝,是一个13岁的初一小女生。宝宝的爸爸在绍兴做生意,有了外遇,妈妈索性跟到了绍兴。无人照管的宝宝被送到了城镇的中学,寄住在表外婆家。和同龄的少女一样,宝宝也有自己独特的困扰,就是一对不算太难看的门牙。(在影片中这对铲型门齿看起来并未超出视觉无法忍受的程度,不过因为爱美而小题大做不正是少女的最大心理特点吗?!)宝宝因为这对门牙,被男生们评作“初一十大

恐龙之一”。宝宝的死党是她的同桌青豆,一个假小子似的女生。尽管青豆是新环境中最为接纳宝宝的一个元素,但是很快青豆也因家庭破产而转学异地。在表外婆家的生活虽然是寄人篱下,但是还有一个小姨很疼爱她。可也正是这个小姨最后的私房钱,却被一时冲动的宝宝偷偷拿去——去上海给牙齿做矫正。

  在陌生的上海,宝宝偶遇青豆和其结识的上海姐姐,宝宝偷拿的钱也被这个女孩挥霍一空。宝宝爸爸为了生个男孩继承香火,也放弃了宝宝和妈妈。失望无助的宝宝再次回到乡下,外公送给宝宝一个祖传的碧玉镯,开心的宝宝却不知这是自己和外公的最后一面!影片结尾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带着牙箍的宝宝露出灿烂的微笑。

  作为一部定位为青春成长题材的少女电影,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然而在情节娓娓展开的过程中,小主人公自身成长的小环境和当下社会变迁的大环境,始终被有机地捆绑在一起。影片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渗透着小主人公命运的细微改变,直到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

  城乡差异奠定独特视角

  城乡差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巨变。影片小主人公宝宝不同于陈苗上部作品《米尼》的主人公米尼,宝宝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孩,没见过所谓的市面,更没有任何同龄城市孩子所谓的社会阅历,而影片故事恰恰又是发生在宝宝家庭发生变故之后,宝宝被迫迁居到城镇在新环境发生的事情。因此城乡差异注定会成为解读影片的一把钥匙。

  导演给主人公一个如此的定位,或许恰恰就是因为宝宝的生活涵盖了前述的社会背景,面对一切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方面的,还是家庭关系的,宝宝只能盲目的接受并努力的适应,其命运的起伏也因此看似个案反而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个人以为,影片最有意味的处理就是对宝宝父母辈生活的描写,这些看似对影片故事情境的设定,实际上规定了全片的文化基调,更仿佛为宝宝随后发生的故事写下了宿命的谶语。比如宝宝父亲,一个走出家乡的小村子、到绍兴打工的农民,因为自己的开拓取得了经济的成功并获得了城市户口。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业户口转变成了非农业户口,随之而来的是对原来稳定家庭关系的颠覆。影片开场宝宝和家人参加婚礼,爸爸对母亲相貌的揶揄,已经暗示了这样的变化。外遇出现了,宝宝的妈妈出于一个农村女人的本能,所选择的唯一方式就是跟随老公进城——看住老公。然而看着老公是要付出代价的,宝宝因此被送到了乡镇的亲戚家,甚至因此办理了转学。一个青春期少女就此被裹挟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女孩来讲,显然宝宝不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无论是宝宝死党青豆家的破产,还是嗜赌成性的姨夫,以及宝宝爸爸因外遇而导致家庭破裂,在影片中宝宝所面临的、接触的所有原本社会单元中最稳定的因素——家庭,无一例外地在影片中都被以破裂、不健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颇有意味的是,对这些出现问题的乡镇家庭的刻画,导演选择的都是责任出现在男人一方。

  宝宝小姨和青豆是影片中最疼爱青豆的两个人(除去青豆妈妈),导演在此让宝宝目睹小姨和青豆的不幸家庭遭遇,却也让观众真切地体味到了城镇女性的脆弱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对于主人公宝宝而言(当然也包括青豆),在一个本该“受教”的年龄,却要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压力,生活现实的残酷一面也被真实的展露无疑。

  宝宝在城镇学校的亮相也很有趣,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宝宝的第一堂课居然是英语课。英语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现代”、“时髦”的代名词了,选择宝宝在英语课亮相,并且作自我介绍,其实创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已经揭示了小主人未来成长将会面临的烦恼。

  宝宝的自我介绍是羞涩的、但是毫无疑问是认真的,因为宝宝不止重复了一遍英文自我介绍。然而对她怪异发音的回报是来自教室全方位的嘲笑、以及英语女老师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的表情,乃至整齐划一的校服,这一切都鲜明的暗示着观众,宝宝来自另一个世界,而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具有鲜明统一的特点——“骄傲、自信、轻浮、排他”。这个场景不仅每个角色、每个道具是符号化的,其语义甚至都是符号化的,那就是显而易见的城乡差异。

  导演陈苗作为中国电影“第六代”电影人中的女导演,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电影系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她以往的纪录长片如《夜上海》、《我属蛇》、《上海恰恰》等曾入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多个著名国际电影节,其中对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会的气质把握最为人称道。而在《十三岁女孩》中,导演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文化底蕴的故事情境,导演运用晨昏时段的空镜和大景别镜头展示了宁静舒缓、安逸的甚至有些慵懒的江南水乡,这种自然气息可以说就是乡村文化的本质,也是宝宝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的极致在宝宝的外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与看似现代的大都市相比,一个固守乡土的老人,没有过人的名望,也没有骄人的财富,以现实的说法来看,老人几乎是一无所有的。然而如果细心揣摩导演的用意,不难看出老人其实是最富有的,他拥有最简单的善良和最博大的宽容,也正是这份难得的宽容和善良,在最后的时刻给予了宝宝有限的帮助——一枚祖传的碧玉镯。虽然碧玉镯最终被宝宝典当以换钱,但是一种温暖人心的真诚力量其实业已种在了宝宝的心中。

  影片就是在这样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向观众展开了宝宝未来生活的画卷。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刻意制造悬念以扣人心弦,也没有脱离中心思想而使影片内容显得语焉不详。相反在故事背后笔者感受到导演那种冷静的关怀,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主人公的同情,而是一种观察、审视之后凝聚而成的情感指向。

  哀而不伤的青春物语

  女性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上个世纪80年代有琼瑶、三毛,90年代有林白、残雪,21世纪出现了张悦然、春树,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女性成长和体验作为自己文学作品的主题,也赢得了一代甚至几代的读者。

  《十三岁女孩》的编剧是有“辫子姐姐”之称的青年女作家郁雨君。《少女》杂志主编郁雨君此前曾出版过25本女生小说和散文,印象中郁雨君的作品大多清新明快,以贴近少女心灵特质而拥有广泛的青少年读者群。《十三岁女孩》虽然是郁雨君首次触电担任编剧,但是毫无疑问秉承了她一贯的创作风格。

  这部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无一例外是女性,比如委曲求全的宝宝妈妈,率性纯真的青豆,善良温柔的小姨,自私自利的上海姐姐,势利守旧的表外婆。虽然几个人物所处生活环境不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也各不相同。但是在影片创作者那里,她们毫无疑问涵盖了女人一生的所有阶段。宝宝在生活中和她们发生联系所产生的每个事件背后,都沁透着中国女性在当下社会现实中积极与无奈交织的矛盾心态。这一切在影片中呈现出来,就像是一种看似无意其实必然的隐喻——成长固然充满了烦恼,残酷的又何止是青春?!

  影片在交待了宝宝被迫寄人篱下的生活境遇之后,进入了看似轻松的校园生活的描写。虽然在入校第一堂英语课就暗示了宝宝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但是作为一部青春物语,影片还是为主人公和观众安排了具有独特青春气息的故事元素。宝宝好容易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却因为自己那对“不太难看”的大门牙遭到了男生的无情嘲笑,甚至被写到了校园的墙上。这在学生时代可算得上是大事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女孩子!爱美是每个女孩子的天性,本就自卑于自身乡土气息的宝宝,因为“恐龙”称号越发难过了,出气筒自然就是那对大门牙,宝宝决心一定要矫正它们。导演通过清新简洁的来寥寥数笔,就将宝宝那种简单的执拗鲜活地刻画于银幕之上。

  也正是在这时影片进入了真正的核心情节,因为此时的宝宝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她需要独立去面对这一切并做出自己的决定。小女生的思维是单线的,这也非常符合宝宝在前情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宝宝需要的就是钱,然而这样一笔钱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此时影片为宝宝设定的情境是绝对孤立无援的,而来自青豆的任何援手虽然无比真诚,但最终也只会换来观者的莞尔一笑。更何况青豆也很快因家庭破产被迫迁居异地,宝宝失去了最后的一个心理港湾。而爸爸情人抱着私生子找上门,还有表外婆的讥讽,更是将宝宝本已绷紧的脆弱神经扯向了极限。

  此时剧情已经接近了影片的高潮,因为前面宝宝小姨在宝宝房间存下的私房钱已经预示了未来宝宝和这笔钱的交集。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宝宝还是“拿”走了这笔钱,一个人来到了上海。此时影片故事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情绪基调却并未明亮起来,惟其如此,所有观者即便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却依然会对事情本身保持高度的关心。

  宝宝在上海偶然遇到了青豆和其结识的时尚“上海姐姐”。上海姐姐是典型的城市青年“新新人类”,属于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那种人,宝宝信任的将自己的钱交给上海姐姐保管,可换来的确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在这里宝宝的天真和单纯与姐姐的不负责任和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宝宝愤怒的责问“你为什么不征得我的同意就拿了我的钱?”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你不是也玩了那个洋娃娃吗?”简简单单一句对白,乡土气息的天真和城市绝情的现实之间被划出一条似乎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宝宝此时是值得同情的,然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宝宝不顾一切的拿走小姨的5000元钱,上海姐姐又私自花掉宝宝从小姨处偷偷拿走的5000元钱,从本质上看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二者悔过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上海姐姐将自己花了宝宝5000元买来的高档二手洋娃娃给了宝宝作为赔偿,而宝宝又将洋娃娃送给了刚刚生完小宝宝的小姨。当然不同的是宝宝还有乡下的外公,一个唯一能够带给宝宝内心温暖和平静的人。

  其实全片一直都是在这样一种清新真实的氛围中,冷静地讲述着故事,导演没有刻意强调或者使用煽情手法来赚取观众的同情,所有的情绪都是影片故事走向发展的自然呈现,直到影片结尾处宝宝带着牙套的笑脸,露出纯纯的憨憨的表情,一气呵成。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类似的蜕变过程,有一个心灵成熟的节点,但是对每个人而言,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哪件事会打通这个节点,打通之后也许会是通路,也许会“短路”。但是生活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于此!

  笔者在此,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很想感谢影片的出品单位和创作者,自从中央8号文件出台以来,这是笔者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有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青少年影视作品。以当下我国的社会环境,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笔者真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朋友能看到这部影片,能够看看宝宝和青豆、看看宝宝的父母,也想想自己,也许各自感触不同,但是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

  李延祺 2006年11月13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