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评论:郑克洪不走“红地毯”而走“乡村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7:53 新浪娱乐
按语:关于电影人物,郑克洪是一个我们必须记住的关键词。几年间,他先后获得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柏林、波哥大、蒙特利尔、上海几大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国内十多个电影奖项,国家电影局重点推出的中国青年导演之一,新浪网、cctv电影频道、《中国银幕》、《北京青年报》、美国《综艺》杂志等全面报道。媒体指认,他是中国电影人走“红地毯”的专业户。 可是,今年夏天,他突然淡出“红地毯”,悄没声息地远走在一条另外的道上,一条若干年很少有人走过的“乡村道”上,一个与“红地毯”压根儿扯不到一块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郑克洪自己出钱组织车队、租借设备,率领12人组成的电影放映队,前往湘、鄂、川、渝部分农村地区公益放映,辗转乡镇、学校、村庄近20天,行程2000余公里,放映20多场,观影5000多人次。 2007年度娱乐盘点,郑克洪再度引起媒体关注,吹皱一池电影春水。这里摘发知名文化策划人和评论人胡翔的文章《郑克洪为什么不走“红地毯”,而走“乡村道”?》。全文如下。 有人说,电影圈是个名利场,顾名思义,一个追名逐利的场子。这话当然有些偏激和极端。不过说真的,在这场子混的,都不是马虎人,随便数几个大腕小碟的都会让你大开眼界。虽说而今一些被规定的、风华茂盛的场合,实在良莠混居,但每到这时候,大家伙还是尽情地像被操纵的机器,匆匆忙忙,把自己浑身上下精雕细刻过后,一窝蜂地往一个地方赶。明白人都知道好多其实是冲着一条金光大道——“红地毯”去的,呵呵。有的干脆日行千里跑到西方去,理由是,西方的巧克力,真的比我们的巧克力好吃多了,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辛辛苦苦走完红地毯,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觉,梦醒时分正是雄鸡报晓的时候,细细一数,收获的可真多耶,奖杯哪,谢谢哪,运气不错的还有一堆八卦诽闻。天知道接下来你会有什么功夫,来给自己娱乐自己和别人娱乐自己的后果收场。时间久了,走“红地毯”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放爆竹,先是轰的一炸,然后就是哎呀呀一惊一呼,收获的是一种冒险的快感。有时侯我就想,累不累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也理解他们,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与心灵的归宿。可能在一个地方,或者自己的家里,或者别人的家里,呆得久了,要出来透透风,或者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东西要出来展览一下,便以这样的电影夜宴作为最盛大的节日,在走“红地毯”的仪式中获得满足。 而还有一类人,在圈内艰苦奋斗了多年之后,收获的掌声无数,鲜花无数,粉丝无数,总觉得该歇歇了。这里所言的歇歇,歇会儿,倒不是电影拍够了,口袋满贯了,想退休了,而是想换一个活法,换一个走法,不走“红地毯”,改走点别的什么路子。比如,郑克洪,按我的见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拿过了,国外电影节的领奖台上去过了,他走“红地毯”算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了。可现在,当人们被“红地毯”上的追光灯穷追猛打的时候,他却悄没声息地远走在一条另外的道上,一条若干年很少有人走过的“乡村道”上,一个与“红地毯”压根儿不靠边的地方。我有点儿纳闷。 “乡村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广大乡村那些纵横交错,泥沙俱下,磕磕绊绊的路。中国80﹪的路,都是这样子的。遗憾的是,好多人不懂,他把走“红地毯”的机会给了别人,还没人领这个情。至于好事者怎么说,我就想绕过去了,反正与你所想象的——养尊处优的燕子,丧失了飞翔的欲望和能力,是不同的。你要记住的是,人家现在好好地活着,好好地走着,还在给我们拍电影。 有一次,时间记不准了,他猛吐了一口烟之后,给我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享有低保金额的城市市民一个月看一场30元的电影,那么可能会有3——5天没有饭吃,而且农民的情况更为严峻,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影院了,他们要看一场电影非常不容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扩大,多数农民是否每年可以看一场30元的电影是值得怀疑的。接着,他又说:“时代总是要变化的,珍贵的东西不再珍贵,有价值的东西不再有价值,这似乎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但另一个法则也是不变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嫌贫爱富,做电影的尤其要有这个态度。”意思我听懂了,就是说,走“红地毯”只是一时的光鲜,走过之后,有的身上可能会涂满贵族的血,有的则需要提防一连串关于阴阳部分的脏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做人要有点风度,拍电影要有点良心,要记着老百姓,因为他们想看电影,但很穷,没什么钱进影院。 早些年经常听见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话,而且一年之中总有几次上面送来的露天电影的享受。现在很少听到,很少看到,只是偶尔嗅到一点那时的味道,算是保留着零星的记忆。不由得想,很多东西,当你意识到它不存在的时候,它就真的消失了,就像它从来不存在一样,城市里天天想看什么有什么,农民就只有想象着奢侈的故事在夜空绽放,除此而外,再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惊喜和期待的内容了,甚至连往年用来搁电影机的地盘,都不知不觉被一群皱巴巴的苦孩子逐渐蚕食了,我的地盘我做不了主,想看电影有的发了疯地进城去看,真到了影院掏钱买票的时候,又把手缩回去了,舍不得辛辛苦苦刨地挣来的那点儿碎钱,从城里到乡下,一个回合折腾下来,人都要瘦两三斤。 虽然文化事业被党和国家提到战略高度,国家广电总局作出“送电影下乡”的指示,但电影娱乐对于乡村来说,还是处在有与无的边缘,蜷缩于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然后只留下让人们唏嘘的痕迹。原因我们都明白,市场化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把广大农民排斥在电影的殿堂之外,在经济学作为解读世界的一种方式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时代,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光荣传统,或许真的无法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更深的痕迹了。郑克洪的心很痛,按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辛苦的农民们在连贯而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之间奔忙之后,就真不能摸摸电影工业的脑袋长什么样,屁股长什么样? 今年7月,他再也坐不住了,放弃电影新片在国内外影展或参赛的机会,即使过去属于享受过程的走“红地毯”就索性改成走“乡村道”了,率领12人组成的电影放映队到湘鄂川渝的乡村地区公益放映,四乡八里的老人孩子过节一般,纷纷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把他团团围住,现场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着实让“影迷”们过了一回电影瘾。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20天来,辗转乡镇、学校、村庄,行程2000余公里,放映20多场,观影5000多人次。在湖北,一个姓王的老人说他一生最喜欢的就是喝酒和看电影,没有的话就浑身不得劲儿,希望郑克洪一行能常来乡村走走。郑克洪流泪了,也答应了。天光渐亮,弯月还悬挂在幽蓝的天空,他们徒步30华里的羊肠小道,到一个听不到鸡鸣犬吠的村子,仅仅就是为了圆一个渝中盲女听电影的梦。在这样的地方,为一个人,一个盲女放一场电影,四周只有大山和残枝末节,眼前就是她的左脚刚刚迈下,右脚在尴尬中犹豫地伸出,然后竖起耳朵听电影里面鸟的叫声,火的光焰。一场电影或许少了点,但是足以支撑起一个人对生活的企盼,一句台词,胜似她能听到的全部语言。一道光线飞来,依稀中,我分明看见,盲女使劲地把听到的电影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往回翻,然后吃惊地说道,原来我也可以成为电影观众,我也可以给自己孤独、黑暗的心情放一个明媚的假期。 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把走“红地毯”和走“乡村道”对照起来说,似乎有点像表扬和批评的把戏,但它们确实给过我那么多的失望和惊喜,并让我知道走“红地毯” 和 走“乡村道”是完全不同的。我理解的,我向往的,走“红地毯”不是显山露水的摆一回风华,有兴趣的娱记还会去爆一条猛料的问题,它是一个对电影劳动的奖赏,对中国电影的呼吸。虽然走“红地毯”很多时候有些变味,作为整体的娱乐体系已被人质疑,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金缕碎片。尤其是“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鸡百花奖”等等,具有独特的魅力,长久以来,不断地在我们心中摇曳生姿。当然哪,大张旗鼓地奖励那些对中国电影卓有贡献的老艺术家们,我们感到,走“红地毯”实在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一次不走没关系,两次不走也没关系,三次不走还是没有关系,因为走“红地毯”虽然很多人喜欢,日新月异地赶,但走腻之后,就觉得不新鲜、不过瘾、不轻松,还很危险,老一辈的已经不喜欢这个了,已经学会并习惯平静了。我们还有其它的方式表扬他们,纪念他们,最好的方式是好好拍电影,不要打折扣,把走“乡村道”的光荣传统、光荣任务、光荣义务发扬光大。最好整天追着他们,录下一些珍贵的镜头,以后用得着的,看他们是怎么一个走法,然后把走“乡村道”的接力棒承接下去,手脚要麻利一点,不能在半道上坐而观望,做不了烈士也不能做战俘。太阳慢慢地落山了,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如此说来,此电影之大幸焉。而走“乡村道”,不是骑着马逛花园,走四方,做精神流浪的侠客,也不是在黄昏的乡村道上,去捡拾细碎残阳,更不是在作秀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值得肯定和颂扬的电影态度,是神圣的。既然郑克洪已经提议了,带头了,我们就答应下来。你走“红地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继续吧,“红地毯”嘛,毕竟是喜庆的,娱乐人最柔软的部分。他走“乡村道”,更多的人走“乡村道”,不过是路不同而已,不过是把电影送到农村,轮流挨家地聚一聚,把更多的幸福和欢乐重叠在一起,让淡得没味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渴望,并且告诫做电影的人们不可搪塞乡亲们,那里有你们的大爷、大叔、大婶、大嫂,还有侄子们。 问题在于,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既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走“红地毯”,不要把走“红地毯”当成诱饵去钓鱼,而要把走“红地毯”当成一种对电影的致敬,可能开始不那么习惯,这样走得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又能在内心里把生活在乡村最核心部分的农民,当成居住在我们城市旁边的父母,当成我们同一个屋檐下的兄弟姐妹,更多地去走“乡村道”,把电影塞进他们生活的缝隙,哪怕换得他们的一捧笑声,一夕团圆,也是做了一件不仅仅对他们,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积德的事。能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国情的中庸之“道”,真的令人费尽心思。这应该就是郑克洪不走“红地毯”,而走“乡村道”,带给我们的启示,带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胡翔:知名文化策划人,评论人。若有引用和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