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傅雷与傅聪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3:41  深圳商报

  本报记者 于 雪

  “有傅雷这样的父亲,是我在外人眼中一生的光耀、在自己心里一世的孤傲。”傅聪说。

  傅雷是父爱的旋律

  傅雷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译作和艺术评论,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这些文学大师因为傅雷而与中国人更加“亲近”,但他最重要的“作品”,却是言传身教,培养出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傅聪。

  傅雷既是个翻译家,也是位音乐鉴赏家和严格的父亲。傅聪是傅雷的长子,在三四岁时,就表现出了对古典音乐的狂热,于是傅雷依其性格启发其潜能,让傅聪在七岁半时正式学琴,并扩展其视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傅聪日后的演奏具有深刻的内省力、广衍的诠释力及丰富的人文色彩,即与儿时所受的教诲息息相关。

  在傅聪面前,傅雷是位严父,他对于傅聪的教育可以用严格甚至苛刻来形容。他很少与儿子嬉戏逗乐。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上课,并以身作则,亲自监督,严格执行。在父亲的安排下,傅雷每天都要练琴,有时即使手弹得酸疼,也不敢停下。但傅雷也是位明父。一次傅聪在几小时的练琴过程中忽然分了神,不知哪儿来的灵感与勇气,竟不按照琴谱的旋律,自己来了一段“即兴演奏”。这时,在楼上工作的傅雷察觉了异样,便轻轻下楼,傅聪看见父亲来了,害怕极了,马上又回到了琴谱上。可是,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要他把刚才的曲子再弹一遍,在听了一遍之后,傅雷亲自在空白的五线谱上把旋律给记了下来,并取名为《春天》

  傅聪20岁离开父母前往波兰求学,从此以后,家书成为父子心灵交流的纽带,而音乐则是他们共同的语言。爱音乐,爱祖国,爱光明。傅雷与傅聪的封封家书,通篇贯穿着一位父亲浓郁而深沉的爱。家书在1981年被辑录出版,名为《傅雷家书》。傅雷在一封信里这样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让你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事实证明,知子莫如父。年过七旬的傅聪,身上既有老绅士的优雅沉着,也有孩童般的天真固执。流逝的时光,并没有带走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傅聪是赤子的旋律

  傅聪自20岁远赴欧洲后,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50年,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已故德国作家、音乐学学者、评论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撰文赞颂傅聪,称“他完美无疵的演奏技巧表露无遗,就是阿尔弗雷德·科尔托或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无法超越,他的演奏不仅是最卓越的,而且是肖邦作品真正的诠释者。”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傅聪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德国报刊更认为,“傅聪确是一位艺术大师,无论他演奏舒伯特,贝多芬(听歌),还是莫扎特,他总能找到最适合这位作曲家音乐的音响效果。”美国《时代周刊》赞誉他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迄今为止,傅聪没有一天不是按着父亲“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最后做钢琴家”的教诲而勉励自己。双亲故去后,他在海外流浪数年,在不能回国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既是傅聪的,也是傅雷的,父子二人是彼此的镜子。现在的傅聪早已不是“家书”中那个孩子了,然而一颗赤子之心仍然年轻而有力地跳动着。傅聪永远不会忘记父亲讲“孤独”的那段,“‘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父亲说:孩子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是我父亲的那颗赤子之心。父亲朴素、简单,可他有真正的人的尊严……”

  2008年,傅雷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都有悼念活动,对于傅聪来说,最特殊的纪念也是最朴实的,他说:“我只要抓住舞台上的时间,就是对父母的纪念,就是对他们特别好的报答。”虽然父母已逝,但在他举行的无数次巡演当中,父母温悯的眼睛,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左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