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等待》:爱情的接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18:37  新浪娱乐

  文/天衣居士

  《北京等待》一片是华裔导演张伦的处女作,是一部规规矩矩的爱情剧情片。据说张伦导演在国外从商多年,以拍电影而言并非科班出身,但我们从电影中却不难看出导演的诚意和执著。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欠缺和不足的,但正如前所述,所谓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导演首作,有这样的表现已属难能可贵了。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很有趣,当然也很情真意切;我最欣赏影片的部分画面,首先是熟悉和亲切,但更重要的是清新和美丽。

  在讲故事方面,影片处理的最大胜场在于不做作,很自然。既然是一部以情感人的爱情影片,很多同类的作品都避免不了矫情、煽情甚或滥情的毛病,叫人观之渐感隔膜愈深,难表真情。但是《北京等待》就少了这种毛病,或说此类电影通病的痕迹很轻。我想这也大概是新导演特有的品质,往往无附矫饰心机的处理方式是最令人乐于接受和产生共鸣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适当的回忆和铺垫即将剧情解释的清清楚楚,导演虽亦没吊观众胃口,偶埋伏线,却并不故弄玄虚,现实与回忆,新欢与旧爱,横竖分明,一目了然。故事着重于两段感情,两个“等待”,但它们并不互相平行,而是顺承勾合的。

  美国青年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少女娜迪娅相爱,后因美伊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到伊拉克。因为娜迪娅曾经说过会去中国,于是乔治便只身来到中国等待他的爱人。这是第一段“等待”。中国姑娘朱迪在酒吧结识了乔治,并千方百计帮助乔治寻找爱人。在这个过程中,朱迪也爱上了乔治。之后由于种种情由,朱迪又离开了乔治,远走他方。而乔治却仍然执著地寻找着他爱着的朱迪。这是第二段“等待”。在这个故事中的男性和两位女性都对爱情很执著,伊拉克的娜迪娅虽然由于战争而意外身亡,但是这条美好的爱情线却并为因此而中断,它由中国的朱迪接力补上而继续这份执著。这种“接力”是有一个过程的,处理得不好便很容易给人造成突兀的感觉,不过让人惊喜的是导演虽然初执导筒,在这一点上却显得潇洒自若,没露破绽,因为我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从娜迪娅身上而转移到了朱迪身上。对于导演来说,我觉得是颇为不易的。

  我说这个故事有趣,大概是因为它有些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一个男主角竟然有两位相对平等的女主角,也都同时牵引着两条感情饱满的情线。对于稍微保守的观众,这样可能反倒令他们不适应了。这有些像李敖的小说《上山·上山·爱》的情节,三十年前男主角与他的女朋友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十年后,另一个女朋友延续了这种感情。只不过李敖小说中的作家万劫的两个女朋友是母女关系,从伦理上讲要奇情得多了。

  在影片的接近尾声处,乔治为了寻找朱迪,而来到了朱迪的家乡:云南的一处偏僻山区。从画面上出现的景物,当地人的装扮以及相关的对话,大概朱迪的故乡是云南泸沽湖附近摩梭人的聚居区。这个地区的部分村落被称为“女儿国”,这里的男男女女不结婚,而只是“走婚”,简言之即缘起则聚,缘尽则散。不知将朱迪的故乡安排在这样一处地方是导演特别设置呢,还是无意为之呢?像“女儿国”中这样抛却婚姻的束缚而延续感情,是否更把“等待”的含义拓深了一层呢?我想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影片中朱迪的饰演者是亚裔演员宋丽清。以我的个人观感来说,朱迪的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很好。容貌既不特别姣好,开场又即以烂醉形象出现,真是难得人好感。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朱迪善良、天真、可爱的一面逐渐显现,譬如暗恋的忧郁,单恋的嗔怒,同情的流泪等等,都使我对这个角色的好感后来居上。仔细想来,宋丽清的表演虽然亦有不足,但是整体的形象和对朱迪这个角色关键性格的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

  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故事真挚,但是细节还是有不堪推敲之处;另外虽然整体的叙述没有故弄玄虚,但是影片的结尾却卖了一个大大的关子,这一点是优是劣大概见仁见智,不过从影片的整体观之,似乎有些后力不继之感。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北京等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