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兰芳》:陈凯歌的青春小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2:42  新浪娱乐

  文/余韶文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王洛宾脍炙人口的民歌和陈凯歌家喻户晓的电影本是风马牛,奈何此番看陈凯歌最新作品《梅兰芳》,耳边却时时回响起《青春舞曲》那嘹亮的沧桑。

  与很多电影往往可以概括为一点或一句话不同,陈凯歌历来的创作总是一言难尽——充满了多义性。《梅兰芳》同样如此:京剧专家看见辉煌,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爱国主义,流言家看见名人秘事。而我,独看到“时代”的魅力!就像电影中邱如白对梅兰芳所说的:“战胜十三燕的不是你,是时代!”

  身处京剧变革的年代,于梅兰芳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般的幸运,于十三燕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早生三十年,邱如白式的戏剧观和梅兰芳式的京剧创新注定会被斥为异端、打入冷宫甚至身败名裂;晚生三十年则早有别人领风气之先。所以“时代论”仔细想来也确实是对梅兰芳一种恰如其分的理解:他不是一尊神,而是活生生的凡人。唯一不凡之处在于:他的个人努力赶上了最适合的时代。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一个创作者的艺术脉搏与时代同步跳动时,他所能够取得的成功也是无比辉煌的。

  梅兰芳如此,陈凯歌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值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们回首这三十年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哪一段成功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就以电影为例: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谢晋导演,注定会在那个“伤痕”犹在淌血的“时代”拨动全民族的心弦,也成就了自己的盛名。接下来到了“伤痕”渐愈、反思风行的“时代”,陈凯歌们“第五代”的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谢晋走下神坛当然要拜朱大可(blog)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雄文所赐,可是朱大可真能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推手罢了。

  然而“时代论”也有吊诡之处:一个曾经拥有自己时代的人,当他“跟不上”时代的时候,会不会有失伟大?从“座儿”上看,梅兰芳固然赢得了与十三燕一时的擂争,可是放眼整个京剧发展历史的长河,十三燕真的输了吗?再说到电影,陈凯歌的风格肯定不及《疯狂的石头》(blog)更时髦,不过说到电影的内涵与价值,那又另当别论了。所以,“时代”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陈凯歌和十三燕一样颇具古风,眼下这个时代已经很不适应他了。所以他近年来的电影一直充满对“礼崩乐坏”的叹息。就拿《梅兰芳》来说:今天的梅兰芳很多,谁能不坐上鲁二爷的大腿;今天的孟小冬很多,谁能演绎那样有情有义的真爱;今天的官员和商人很多,谁能蜕变为“三哥”和“六爷”那样有品位、有见识、真正拿美当回事儿的经纪人……

  没有票房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票房不是万能的,《黄土地》和《孩子王》的票房都不够好,但那是陈凯歌是时代。现在不论《梅兰芳》的票房多么辉煌,哪怕能够超过两亿、三亿……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今天已经不是陈凯歌的时代。他用电影去思考的很多问题都不是眼下时髦的东西!这不是陈凯歌的悲哀,恰恰是陈凯歌的可爱。

  牵强一点去想,陈凯歌选择王学圻来演十三燕也有这方面的寓意:在公认为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学圻是陈凯歌电影生涯的第一个主角。如今在“十三燕”这个角色上,他仍然寄寓着陈凯歌的很多理想。陈凯歌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了,我们很多人的青春小鸟都一去不回来了,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很多媒体热衷于怀旧、热衷于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原因。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