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没“味儿”的《梅兰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11:35  深圳商报

  我打了至少50个哈欠,终于看完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后排有一对江南口音的老夫妇总是发出不满和抗议的声音,那老头喉咙里明显有浓痰,我很怕他一咳嗽就吐到我脖梗里。可要不是他老人家,我估计自己的哈欠会超过100个。

  要不是英达和那个演费二爷的北京人艺演员吴刚的台词儿好,这个片子就没有任何味儿了。尤其是费二爷劝十三燕向流氓马三低头的那几句台词,赢得我内心一个响亮的好儿。其他的就没了——孙红雷那一句“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在没看电影前就记住了。片花、导演访谈,反复叨叨的就是这句。这句话其实不是生活中的词儿,生活中谁这么说话呀?所以搁在影片里就如同搁在生活里,显得很幼稚,很肉麻。不仅幼稚肉麻,还不是那个时代的语境。

  除了福芝芳,其他的角色人物都不成立——连概念都凑合不起来。为什么说除了福芝芳?我没把影片里的福芝芳当成梅兰芳的妻子,她一上来就声音发炸,身段眼神儿都不对。而黎明(听歌)声音发虚、咬字不准、表情呆木、眼睛愣磁,和花枝乱颤、乍乍呼呼的福芝芳相比,就更虚弱单薄,凑不起个人形来。黎明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表情,那就是没表情。和孟小冬搞地下情,也没有表情——看这片子觉得孟小冬有毛病,还不如对着一袋子米叨叨几句情话呢。

  访美,也就一晃而过,浮皮潦草地告诉观众:梅兰芳、

京剧,在美国牛过。然后就是日本侵华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将历史情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概念得不能再概念地呈现一下就完了。让那个口吃结巴的日本人说一句外行话:满清为了赢得中原人的认可,也要疯狂地爱京剧啥的——京剧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才形成的,那时候大清国早都“盛世”了。不过,想想编导们的良苦用心也很感人:鬼子不说外行话谁说外行话?让鬼子说句外行话有利于激发培养爱国热情。

  我真的想不起更多的了,没故事、没情节、没人物、没台词、没氛围——啊!俺明白了:没(梅)兰芳嘛!——这才破题儿了!许石林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