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兰芳》:三景交融开寒“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22:19  新浪娱乐

  王一川/文

  我是在寒冬的夜晚揣着疑虑去看《梅兰芳》的:陈凯歌导演在历经《无极》(blog)的困扰后,真的能在短时间里重新回暖和正名吗?看完后我终于感到了一种释然:果不其然还行!我脑海里虽闪过一丝美中不足的抱憾,但想想也颇为不易了。这种颇为不易之感主要来自我对它的三景交融效果的认可:艺术片、商业片和主旋律片这三种中国式类型片元素,在这里基本顺畅地达成了彼此交融。也就是说,艺术片的电影美学追求、商业片的观众趣味满足和主旋律片的教化效果在此实现融汇。

  影片的艺术元素突出表现在,精心讲述国粹艺术的振兴及其大师梅兰芳从青年到中年的艺术人生历程,在其中演绎了一种独特的戏梦人生辩证法:艺术的成功来自顺应时代的脉搏而寻求创新,保守只能走向失败。邱如白一句“你的时代到了”,点出了梅兰芳通过创新而击败十三燕,取得争擂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而十三燕的悲壮的失败,其实同时成就了一种艺术人格的完美。十三燕为了艺术完美而不惜生命地抗争,他的失败一是由于他的完美性格理想不能见容于时代,二是由于其艺术美学时代已成过去。这里显然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社会进化逻辑。同时,艺术的升华和完美注定了必须来自艺术家人生中的孤独体验,因为人生如果太完美,必然无法体会艺术上的孤独。从这点上看,影片让梅孟恋终结,对人生来说是无情的,而对艺术来说却构成对完美的追求。

  陈凯歌在影片里展现出对商业元素的娴熟理解和运用。这一点主要通过燕芳争擂、梅孟恋、赴美演出三大情节段落及其中凸现的人物形象去实现的。燕芳争擂呈现的是京剧艺术的独特艺术特质及梅兰芳时代的历史必然性。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宁折不弯,铁骨铮铮,同余少群(听歌 blog)扮演的青年梅兰芳的英俊潇洒、出奇制胜,可谓交相辉映,使得观众既叹服十三燕的悲剧英雄形象,更欣赏青年梅兰芳的正剧英雄品格。这确实称得上两相激活、两全其美,堪称全片最吸引观众的成功段落。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相识、相恋、相别故事,当然是作为片中最大“卖点”去精心制作的。梅孟两人在京剧中的角色相遇,假戏真做,显示了这位舞台“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男儿情感本色。两人在舞台与生活中的性别反串或倒错,当然会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致。而梅孟恋的及时终结,则表明艺术家的生活孤单如何成就其艺术完美这一辩证过程,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运动逻辑。

  这部影片的主旋律元素是透过梅兰芳振兴京剧、为艺术牺牲爱情、民族气节等情节集中展示的。如果说这种元素在前半段趋于隐蔽,那么在后半段则随情节进程而逐渐明显乃至凸显。前半段中青年梅兰芳与老年十三燕的争擂,虽然属于个人的向上的艺术奋进之举,但毕竟显示了艺术家振兴国粹的顽强努力。后来的赴美演出及其过程,在对梅兰芳个人性格的刻画中进一步凸显他在世界上弘扬国粹的高大形象,展现出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京剧的独特品格。而最后的蓄须明志及与日本占领军的机智斗争,则把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等主旋律元素从前半段的循序渐显提升到高度显豁的程度。

  重要的是,《梅兰芳》自觉地把主旋律元素渗透、融汇进艺术元素和商业元素中,让人在寒冬中领略到三景交融的芳香和暖意。如果把它视为去年岁末《集结号》之后实现三景交融的又一部影片,应是恰如其分的。这种三景交融在当前颇有意义,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多年来叫好不叫座(某些艺术片)、叫座不叫好(某些商业片)和既不叫座也不叫好(某些主旋律片)的窘境,消除以往横亘在艺术、商业与管理之间的壁垒,同时赢得专家、观众和主管部门的承认和赞誉。同十多年前《霸王别姬》专注于艺术片和商业片元素相比,这次显然已经完全懂得了为什么和如何输入主旋律元素并且驾轻就熟,表明中国导演在驾驭电影生存环境方面已经找到一整套适应法则。就国际电影市场看,由于同样是伸张京剧的东方式艺术和美学特质的魅力,相信“梅”别“孟”也会像当年“霸王”“别姬”一样取得一定的成功。当然,《梅兰芳》如果后半部能适度减少拖沓和铺陈,并让主旋律元素稍稍含蓄蕴藉,效果当更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