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革命之路》:自命不凡的毁灭之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6:56  新浪娱乐
《革命之路》:自命不凡的毁灭之路(图)

《革命之路》海报

  小毕的个人评分:75分(B)

  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中扮演了几乎是2008年度最令人厌恶的银幕角色的“埃普瑞尔”,表演得很用力,完成得很出色,成功地让人在看完影片后不会对角色产生丝毫同情,充分领会了剧本对角色的设置。

  这是怎样一个女人呢?通过吵架可知丈夫不过是“派对上逗她一笑的男孩”,因此她有理由认为婚姻的枷锁是被男方套上的。通过对白可知房子是怀上第一个孩子后买的,因此她有理由认为定居郊区的生活是被孩子捆绑的。通过对比跟丈夫在厨房里不太满足的行房与跟邻居在汽车上(仔细想想,在前排座的难度相当大……)快感十足的出轨,可知她需要的只是高潮和发泄,不是情事、也不想用另一段感情作解决现状的途径或者说出口。

  以上基本构成了令她厌恶的、让她窒息的生活。说不想解决倒也委屈她了——她的确央求丈夫举家迁往巴黎,逃向一个全新的浪漫的生活环境,认为在那里就可以海阔天地、就可以工作、就可以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可这根本是废话、是狗屎,因为通过全片的塑造,我们清楚这个女人无论在哪儿都不会开心、都不会满足、都会有新的不可能的追求。

  整部影片没向我们展示出她有任何方面的才华(戏演得一团糟;根据房东太太的描述,家务也做得不怎么样),日常生活同样表现不出什么特别的兴趣,除了跳舞比丈夫好些以及没命地抽烟之外,就足剩天生丽质了。可对比长相相对平凡的邻居主妇把自己收拾得精精神神,她的发型、着装显示出她在主妇圈子里也挺“不修边幅”;再结合丈夫和邻居妻子走后她在餐吧里抽烟的样子,言之“放荡不羁”亦不为过。

  糟糕就糟糕在她的天生丽质上,白居易说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堪称典型案例。人的优越感可以通过出身、金钱、相貌、才华等带来,简单说即通过对这些优势的赞美培养出来(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80后就普遍带有优越感,一个道理)。“埃普瑞尔”一定经常获得赞美,鉴于影片没展示她在出身、金钱、才华等领域的卓越,我们只能认定被赞美的原因是相貌、是韵味、是不同于其他主妇的略带放荡的万种风情——邻居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你们是惠勒夫妇,公认的才子佳人啊!”

  于是痛苦接踵而来,因为这份优越感让她认定自己是不凡的,而她终日身陷其中的恰恰是在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主妇生活。这真是天大的悖论!因此周围环境每次有意或无意地坦诚她其实很平凡的时候,都会深深刺痛她——包括“表面上不无玩心,实则劳动人民本色”的丈夫,对巴黎之行的现实性表示质疑的任何人,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疯子。

  那么,她有没有机会不平凡呢?有。对比一下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六年前的作品《时时刻刻》The Hours)里的“劳拉”(朱利安·摩尔饰),可以清楚地看到“埃普瑞尔”的可悲。妊娠和孩子不会构成一个真正坚强自信的女性走上女权道路并追求新生的障碍,时机不成熟可以等等再走,而且远走高飞时根本不需要考虑怀没怀孕或带不带丈夫。

  可她做不到,她必须找个“垫背的”一起下水,不然下不了决心;而且她也等不及,因为她的心灵如此空虚,根本不具备等待、忍耐、计划、筹备的勇气和能力。这再次证明去巴黎当文秘只是一厢情愿,无数实践的机会在手边,可她根本没去抓——不仅在溺毙的过程中死死扼住自己的咽喉,还总是怪别人怎么不来救自己,还有比这更活该的么!?

  更要命的是,同样顾影自怜,本片的“埃普瑞尔”还没有像《时时刻刻》里的“维吉尼亚”那样的才华或“克劳利萨”那样对自己心上人不悔的爱,她不仅是无药可救的胆小鬼,更是彻头彻尾的自私鬼。这样一个女人,在20世纪中叶男权主义构建的生活秩序中只可能是条丧家之犬;不仅如此,满口“我在挣扎、我想改变”的虚伪说辞与根本无力执行的虚弱本质,还充分暴露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屑一顾的族中败类。

  hellip;…此时我们发现:平凡或许可怕,但自命不凡更可怕。因为平凡的人一旦自命不凡就意味着她在否定自己的基本属性,进一步说就是在否定自我;而“埃普瑞尔”不仅否定自我,还没有胆量和实力重塑自我,没法独立完成从“平凡”到“不凡”的转变。所以她不断自我否定的结局,唯有自我毁灭——于是《革命之路》成了她的“毁灭之路(《革命之路》:自命不凡的毁灭之路(图))”。

  凯特·温斯莱特要表演的正是毁灭的过程,所以她的用力可以被接受,因为角色本来就在燃烧生命。结末她打电话让邻居告诉孩子“我爱你们”,跟朱利安·摩尔在《时时刻刻》里静坐盥洗室与丈夫一问一答进行对比,足以看出表演用力程度的差异。摩尔的“劳拉”由于决定了远走高飞,反而心境从容,演技也因此内敛;但温斯莱特这个无所适从的角色,注定了心潮澎湃永不止息,表演方式也就很外放。另外,“埃普瑞尔”跟温斯莱特当年在《无名的裘德》里的角色不无相似之处,都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向不幸的女人。

  我更欣赏有收有放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他扮演的是个偶尔不甘平凡但本质上已认命的男人,而且带着股劳动人民的质朴劲儿(通过餐吧里跟邻家主妇跳舞可以看出他的笨拙和不擅浪漫,何况还有温斯莱特后来的撩人之舞作对比)。在“埃普瑞尔”鼓励下,也曾大撒把做了回顽主,但意外获利的结局反而让他更加珍视自己苦心经营的平凡生活。

  mdash;—那可真是苦心经营!因为他既有比她粗糙坚韧的一面,又有细腻的另一面(虽然没她那么七窍玲珑),所以很多时候他对她的不开心有所体察。由是,他的生活更艰难,因为他在“自救”的同时还要“救”她。原因很简单:他爱她,不然不会在短暂出墙之后快速收心、不会明明不情愿仍答应对方去巴黎、不会在对方说“我恨你”的时候受伤很深乃至满面泪流。然而问题没那么简单,不是他爱她就能解决的,因为她连自己都不爱。

  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心已然凉透了的“埃普瑞尔”平静而完美地为他准备“最后的早餐”时,他虽然满眼困惑、嘴角微微翕动想启齿,但还是带着疑问接受了。不仅接受了,内心深处一定还幻想着没准是她想通了,打死也没猜到等待自己的是那样一个结局。说到底,能平凡过一生,能只在乎过程,她是不那种人;可他是。他竭力去接近并温暖对方,明知她是刺猬是箭猪,靠近就会伤到自己。……也许是角色的作用吧,迪卡普里奥的演技令人极端信服、无比感动,如果温斯莱特的表演在90分左右,那么,迪卡普里奥我给100。

  至于导演山姆·门德斯,他的表现实在是不及格。本来他老婆凯特·温斯莱特的爆发力很到位、对角色的把握很精准,却被他严重拖了后腿。门德斯通篇处于一种“无力”的虚浮状态,而温斯莱特一直在实打实地“用力”,当然让人感觉不舒服。

  就拿“埃普瑞尔”打电话让邻居告诉孩子“我爱你们”的戏来说吧。温斯莱特的肢体语言多么丰富、情绪多么饱满、身体随呼吸而起伏的崩溃边缘的状态多么能突显演技!可导演做了什么?观众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他老婆的精湛表现,居然就一刀剪过去了!我的天,温斯莱特没崩溃,我倒快崩溃了——导演,这是应该节制的地方么?这么做对得起你老婆么!?《革命之路》里这种不合理的隐忍太多,犀利的表演也就免不了要“扎人”。幸好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过,仅仅靠配乐拉扯是不够的。

  一个女人得多绝望才会给自己做人流?这么升华演技的段落,偏偏留白。门德斯有权厌恶鲜血淋漓,但不泼血给个“手术”中万念俱灰的特写也成啊,稳拿奥斯卡(《革命之路》:自命不凡的毁灭之路(图))影后了。而现在,映像太“洁癖”了,以至于为观众理解影片制造了很多障碍。譬如没表现出家务活儿的脏乱差或者孩子搞破坏的本事,于是片尾房东太太说的“窗户框变形”、“门把手染污”十分突兀。于是我们看不出孩子怎么“摧残”了她、家务怎么“折磨”了她——因为在罗杰·迪金斯的镜头里一切都那么美,却丧失了真实的味道,她对孩子的厌烦、对身为平凡主妇的不能忍也变得来由不详,进一步让观众无法同情、乃至无法原谅。

  镜头语言是需要讲究——譬如最后,堕胎后的温斯莱特站在窗前,窗外是生机盎然的阳光绿叶,可她自己却被死死阻隔在这片有阴影的角落里。但之前一些意味不明的精雕细琢,和关键点的语焉不详,却令《革命之路》失去了应有的大气。特别是与时代背景相同的美剧《广告狂人》对比,本片明显缺乏那种文学般的质感——可《革命之路》才是如假包换的名著改编啊!……观影结束后,我久久不能从“本该更好!”的遗憾中平复出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午夜巴塞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