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梅兰芳》虽未柏林“擒熊”也算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14:48  新浪娱乐

  在第59届柏林电影节上,西班牙与秘鲁合拍影片《伤心的奶水》获最高奖金熊奖,乌拉圭影片《暗恋》获得包括评审团大奖在内的三项大奖,使得南美电影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而入围的好莱坞电影与华语影片均铩羽而归。

  《梅兰芳》是陈凯歌迷失于“申奥”大片后的首部文艺片,也是他回归本我艺术的再次尝试。这部文艺片由于述及生于现代的梅大师,在艺术创造上难免受到种种掣肘,其间的删戏风波就足以说明问题。但不管如何,该片甫一上映即赢得上亿票房,凸显陈氏文艺品的市场号召力。就此而言,该片是否获奖,对凯歌的艺术生涯而言已非十分重要。须知,陈凯歌曾经五次杀进戛纳电影节,并以《霸王别姬》擒获金棕榈奖。柏林“熊起”,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当然,没有捧回金熊,影评人或许会对《梅兰芳》进行严苛的审视、无尽的挑刺以猜测该片没有获奖的原因。这样的挑剔其实也没什么必要,因为《梅兰芳》的主创人员如章子怡在柏林掀起的惊艳旋风,已经凸显中国电影在欧洲权威电影节上的影响力。何况,中国电影已经超越了用欧洲大奖证明自己的艺术阶段。从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成名之路看,他们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的“三段论”:首先是从“现实主义”中寻找艺术灵感,如“原始现实主义”(《红高粱》)、“平民现实主义”(《秋菊打官司》)和“文化现实主义”(《霸王别姬》);之后是冲刺欧洲大奖获得国际承认,奠定“第五代导演”的历史地位;然后是远离现实主义,选择形式主义且带权力美学的“申奥”大片,梦断奥斯卡而被国人诟病(如陈凯歌《无极》、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而现在,他们开始回归理性的现实主义,重新得到市场和艺术的承认,《梅兰芳》是个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代导演无论是在艺术的哪一个阶段,其电影创作的思路或追求纯艺术,或追求票房功利,都没有放弃“大众化”的途径,因而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标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无论是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还是缺乏领军人物的新新一代,他们一方面在重复第五代靠欧洲大奖来证明自己的老路,另一方面又对“第五代”们予以批判式颠覆。但“第六代”的现实主义无疑是小众、自慰式的喃喃自语和期期艾艾,他们从来不缺乏自设文化围城的孤芳自赏,却很难得到市场和票房的认可。

  从第五、六代导演的艺术实践看,通过好莱坞式的“大片主义”和欧洲的熊、狮、棕榈等来证明中国电影显然都是失败的。中国电影需要文化上的自主性来证明自己,就像《梅兰芳》,即使没有获得大奖,也是成功之作。而从2008年中国电影的整体走势看,在没有了2007年功利“申奥”的浮躁之后,国产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反而变得更加坚挺。

  据统计,2008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43亿,较上年增幅超过30%,“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和冯小刚的贡献有目共睹。值得一提的是,陈、冯二人都是通过艺术的回归、导演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获得成功的。如果张艺谋去年不是将精力集中于奥运上,也创制出自己新的现实主义标本之作,2008年的国产电影可能会更加可圈可点。

  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电影应该丢掉靠在欧美获奖来证明自己的窠臼,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市场和保持文化主体性的艺术之路,从模仿式的“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的新阶段。《梅兰芳》也好,《非诚勿扰》也罢,都因为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质而导致观众的心灵共振。中国13亿人口就是庞大的市场载体,中国电影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已经足以证明其成功。张敬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