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樟柯多年来一步一步地往外走,从汾阳走到祖国的心脏北京,再从北京走到祖国的心脏工程三峡,他一直在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讲述他所经历的中国史。《二十四城记》依然是贾樟柯记录中国史的延续,这次更加简单直接粗暴。你可以感受到,片中的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贾樟柯的悲悯之心,比如那成长在灰色厂区里的三代“厂花”,她们都曾像太阳般温暖妩媚,最后都经不起时间和生活的收刮,无奈地甘于平淡的生命。这种悲悯是对人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无奈的人成就无奈的体制,无奈的体制成就无奈的历史,这三者永远相辅相成。
曾经有朋友问我,贾樟柯悲观吗?我说他当然悲观,但他不绝望。这也正是我喜欢贾樟柯的原因,尽管你在他的电影里很难看到他指明的方向,但他的电影里的人物,人性没有扭曲的,也就是说能看到善良,那种小小的善良让人心安,而善良也就是希望。
我一直觉得像贾樟柯这样的导演,是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的,因为这样的作品会给予某些国人思想启蒙的作用,而让更多的人看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电影更好看一点儿,我最喜欢《小武》,原因也在于此,里面有爱情,有活生生的感动。所以看《二十四城记》之前,不太理解为什么贾樟柯会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这样会让人感觉贾樟柯又走远了。可是看完之后这种情绪一点都不存在了,因为你就无法想像除了纪录,用哪种方式还能更好地再现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中国人在从集体主义渐进到个人主义这个过程里,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发生了太多故事,面对这个庞大的素材,即使已经细分到一个工厂,你肯定也还是手足无措,摆在面前的,唯有真实的纪录。有人说从这部片子里看出了贾樟柯的野心,这点我不敢苟同,但我倒愿意相信贾樟柯在拍这部片子之前,就暗自在心里承载了某些责任。
刚刚我一直在说这片子是“纪录片”,其实不对,因为这片子是有演员的,另外,这种原型人物和演员截然分离的形式也不算是绝对意义上的“伪纪录片”,所以让我很难界定。不过这部片子一点都不闷,就感官效果来说,甚至要比《三峡好人》更让我情绪跌宕,其中陈冲和陈建斌的表演非常棒,所讲述的故事也相当具有趣味性,让人不时的笑出声来。其他几个真实人物的采访也很出彩,听贾樟柯说每个人都采了很长时间然后剪出来的,基本上都很具爆发力。而且,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真实纪录和表演的强烈对比,看演员和采访对象的场景你就会发现,再好的演员也无法演绎出真实的生活。此外另一个看点就是音乐,贾樟柯对电影音乐的感觉确实很厉害,片子里他再次故计重施,用了几首香港老歌,在每个段落之间响起,每次都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从《小武》开始,贾樟柯不知不觉已经走过十多年路程,这十年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十年,而贾樟柯是这十年里中国电影一个很难定义的一个音符,你不能说另类,也不能说和谐,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年轻人,中国电影肯定会在世界人民面前失去一份尊严。所以无论《二十四城记》最终票房如何,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已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少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