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影坛所谓的第六代,曾经一度风生水起,大有“夺权”的势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预想并没有成为现实——第六代后继乏力,而第五代则依然坚挺。
那么,第五代之后呢?难道中国电影真的要青黄不接了吗?放眼当今影坛,能够让影迷和专家们寄予希望的,恐怕只有两个名字——贾樟柯和宁浩。
花枝尽管招展 叶落依旧归根
都是70后生人,一个是成熟稳重,一个是古灵精怪;一个艺术至上,一个票房为本;一个少年成名,被误划归第六代,一个后来居上,被称为新生代。贾樟柯和宁浩,这两个乍看风马牛不相及的导演,竟然有着山西老乡这一层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的关系。
凡是看过贾氏作品的影迷,肯定都知道贾导是山西人,因为贾导作品中的地域色彩太浓重了。但是同样的问题宁浩的影迷就不一定答得上了,也许会脱口而出“重庆人”,没办法,《疯狂的石头》演员班底都是重庆的嘛。但是宁浩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山西人,还是省会太原的。这一对同乡组合,着实让人有点意外。
尽管两位导演当前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但是细细考察,会发现他们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共同点。
第一、俩人都有绘画的底子。贾樟柯曾经在山西大学学了两年绘画,之后才考的电影学院;宁浩则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据他说小时候父亲曾手把手教自己画画。
第二、俩人在考入电影学院以前都有过一段人生经历。贾樟柯进京赶考之前在山西大学呆了两年,宁浩则是先在北师大念了一个大专。
第三、俩人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但专业都不是导演系。贾樟柯考的是文学系,宁浩念的是摄影学院。北电的摄影学院可不是学电影摄影的,那儿只管图片摄影。
第四、俩人学生时期的作品都已初露锋芒。贾樟柯1995年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而宁浩的毕业作品《香火》获得了第4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等多个奖项。
阳关道和独木桥 各走各的一样好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出来的一拨人,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经商的有浙商、徽商一说,山西的也有晋商。搞文艺的则有过著名的“陕军东征”,1993年,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人在中国文坛翻江倒海,煊赫一时。如今这贾导和宁导相继成名,颇有打造“晋军”的苗头,不过这二位的风格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难以汇总成一个文化现象。但是一分为二地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这二位导演一个统领“御林军”坐镇电影艺术殿堂,维持中国电影的不破金身;一个指挥“远征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中国电影带来全新的活力。
其实贾樟柯的电影虽然不是商业性很强的娱乐片,但是票房成绩一样出色。单就中国来说,艺术电影由于经营五方,很难卖座,但是放到全球电影市场上,贾氏作品是不愁买家的。由于贾樟柯个人的影响力及其电影的高品质,他的每部片子都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宠儿,所到之处订单不断。总和起来,贾氏作品的票房成绩可能比宁浩的还要好,在艺术片领域贾导的票房何人能及。无怪乎贾樟柯自己宣称其作品比周星驰还好卖。
而宁浩电影的票房功力在国内就不用多说了,《疯狂石头》三百万的投入二千万的回报,以及现在还未下线《疯狂赛车》二千万的投入,过亿的票房成绩,国内的小成本走商业片走得如此雄壮的试问还有何人。
所以,贾宁二人的影片在各自类型领域内的票房奇迹,成为两人在中国影坛的奇花怒放。
除了山西人 还有天下人
《二十四城记》和《疯狂的赛车》,一部艺术片,一部商业片,路数不同,但在制作班底上都采取了多区域化合作的方针,展现了两位山西导演宽广的视野。
《二十四城记》的摄影指导仍然由香港摄影师余力为担纲,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余力为和贾樟柯的搭档已经成为了中国影坛又一对黄金组合。《二十四城记》的演员既有职业的,又有非职业的,既有土生土长的国内大牌,也有混迹好莱坞多年的“海归派”,这样看似不着调的演员阵容在贾樟柯手里却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此外贾樟柯特意请来成都女诗人翟永明担任编剧,在地域色彩上和性别视角上和自己形成互补,来创作一个完美的剧本。
《疯狂的赛车》摄影指导陈志英同样来自香港,他是一个技巧纯属的典型港派摄影师,在他的履历表上,《幻影特工》、《东京攻略》、《剑蝶》等作品都是分量十足,以他对动作片的架御能力来拍摄《疯狂的赛车》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了。在演员方面宁浩此次除了沿用《石头》老班底以外,更是力邀台湾名嘴九孔和泰拳高手察猜加盟,其征服亚洲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演职员班底的多区域化合作,使得《二十四城记》层次更加细腻,也使得《疯狂的赛车》更加多姿多彩,两位山西导演挑选制作班子可算是网罗了天下人。
改弦更张 顺理成章
艺术家总是不甘守成,求新求变。艺术片导演改拍商业片,或是商业片导演改拍艺术片,那都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前者如拍摄《情人》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2001年他执导“欧洲首部大片”《兵临城下》,票房大卖;后者如好莱坞神童斯皮尔伯格成功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充分证明了娱乐片导演并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才华。
如今,贾樟柯导演的商业大片《双雄会》已经开始运作,不知远在影坛另一端的宁浩导演有没有兴趣证明一下自己的艺术天分呢?
贾导信心满满地声称自己一定能拍好商业片,我想这个话是有根据的。如果你认真看过贾樟柯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的电影其实并不很“小众”。贾樟柯和宁浩的电影其实共同点都是关注底层。贾氏作品触及的社会景象,艺术片方式一路走到底,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不是那种独门独院的零碎记忆,作品更具备拓宽观众群的潜力。贾樟柯要拍商业片,只需在其原本就很扎实的人性表露之上添加一点戏剧性元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这是贾樟柯的底气。
而宁浩的作品尽管“扯”的有点厉害,但其出发点同样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视角,这也是他的作品能获得认同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推论,宁浩如果改头换面拍艺术片,那么只需保留内在的质朴,剔除表面的喧嚣,获得成功也并不是难事。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假想而已。
所以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哪天影迷们要是看到贾樟柯票房过亿,宁浩冲击戛纳,两位“晋军”头领施展“移形换位”交替称霸影坛,千万要相信自己不是在做梦。潜龙勿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