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团长》19-20 自生自灭 家书从来抵万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7:24  新浪娱乐

  云之东/文

  因为有了日军,禅达再也睡不着了。

  禅达防务因此蒸蒸日上,而虞啸卿成了禅达人心中的守护神。烦了替龙文章不值,龙文章只是说这说明我对了,对和错,很重要。

  很重要的对和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现在炮灰团基本上就自生自灭了,大伙已经在吃芭蕉树皮了,甚至连芭蕉树皮,也快吃不上了。龙文章又开始找迷龙倒卖物资,以换取炮灰团的生存。

  所以说对和错的表达方式很重要,有时候,一件对的事情,但是和上峰的理念也许并不吻合,怎么样表达就很重要,表达好了,你可以拿到大炮,表达不好,你就只能当炮灰。

  龙文章的沟通工作向来做得一般,很多东西他都放在心里,别人猜不着,也无从去猜。

  残留在禅达的日军也成了惊弓之鸟,一名日军在唱了一夜的思乡之歌后,割腕自杀了。谁也没去打扰他,日文听不懂,但歌声里的意境总是相通的。想家是战争背后的另一个主旋律。

  说起来,19、20集的主题,又回归到家园上了。在谈家园之前,先说说《团长》看到现在的最大遗憾吧。

  线索拉得太多,而康导在把握多条主线交叉重叠时并不擅长,至少在《团》剧中给人感觉如此。有时候,剧情会觉得混乱,有时候,剧情会觉得拖拉,有时候,剧情会让你看不懂。故事其实讲清楚摆在那儿了,但你不明白这个故事对剧情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关系,似乎这些故事想说明什么,又什么都没说明。大段大段的舞台剧式的台词不如《士兵》中来得浑然天成,那些哲理的传递显得刻意。和一个搞电视的朋友的聊起时,她说《团长》没有士兵朴素,是了,朴素。《士兵》是无心插柳的,但《团长》多少有些有心摘花,所以有的段落看上去很玄,却嫌不够自然。

  看到现在,特想知道远征军的那段历史究竟如何,准备把剧追完后,再找找远征军的故事来看看,他们的故意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团长》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他确实引发我们对那段被忽略的历史的关注。

  回到《团长》。迷龙终于有一个家,真神了,那些雕花的窗,那三分三合的床,那从窗格里洒落的阳光,确实惹人遐想。每个人都嫉妒迷龙吧。烽火连天的日子,这来自东北离家最远的家伙,不知几世修来的福气,有了自己的家。等不及吃饭,迷龙便想方把一众兄弟给骗到门外去了。旁白其实说得好,迷龙做得仁慈,兄弟们在劲头上出去,总比曲终人散后的寥落好,那样的话,众人心里的怅然,会来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聚散论,“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番论调,放在这里,就太贴切不过了。

  第二天炮灰们整治迷龙的戏是个小高潮,也是这两集里最乐呵的时候。看他们一本正经“一二三”把他扔到泥沟里,然后唱起东北二人转,再一本正经的鞠躬,再一本正经的解散。笑到不行,再残酷的岁月,兄弟们经历了生死的战友之情,总是会让人变得乐观起来。

  《团长》里的人物个性,我在前文说过,忽明忽暗,让你喜欢不起来,也恨不起来。比如现在我就很不喜欢龙文章烧家书,理性地说,我觉得龙文章这样大情大性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一气之下烧了家书是可以理解的,但感性地说,对他这番举动就全无好感。

  对于每天在生死中穿梭的战士来说,家书就远不只万两黄金。何况孟烦了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思乡情,在浓烈之下还有细腻。

  我看他拿过家书,狠狠地踢上龙文章一脚时,忍不住也大叫一声“痛快”!

  再看他拿着家书到树后,那残破的信封,那残破的信纸,他先是小声哭,用衣领遮了脸哭,最后终于拿着家书放声大哭。张译把情绪的起承转合到最后的放演绎得淋漓尽致,看得画面前的我们,终于也忍不住眼睛湿起来。

  我的家和我的家人,我永远属于你们。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