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贫民富翁》教中国导演讲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02:39  新京报

  作者:刘颂杰

  2月份刚刚在好莱坞柯达剧院横扫8座小金人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月之后就在中国的各大剧院公映了。动作从未如此迅速的中影集团解释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在这个时候让大家看看,是个好事情”。明白了,这是劝大家在经济萧条之际,以“一夜暴富的罗曼史”做过冬的棉袄。真够超现实主义。不知道导演丹尼·波耶尔如果听到这种解读方式,会做何等感想。

  首映礼上,有人请波耶尔为“奥斯卡情结”深重的中国电影人指条明路。就像所有已经金奖在手、功成名就的导演一样,波导很谦虚地说,拍好故事就行了,得不得奖嘛,完全是别人的事。我们的中国电影人自然无法这么潇洒,小金人,做梦都想啊。虽然波导不肯露底,但只要不把人家呕心沥血的作品纳入“励志电影”,或者在走出电影院之后感叹一句“印度这么落后啊”,我们大概还能够从波导身上取得真经一二。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朝着两个极端渐行渐远。一是“大众化”的极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忽略乃至无视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现实。“第五代”的几位领军人物相继投身于商业大片,《英雄》、《无极》、《十面埋伏》等等,无一不是玩大制作的噱头。这些导演不仅隐身于“娱乐至上”的犬儒主义,而且往往还假借古代传奇的外壳唱响主旋律。有些嘻哈贺岁片还打起了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大众化”本身没有错,任何作品都希望得到最大范围的关注。但在“娱乐无罪”的指引下,这类极端“大众化”的电影大量出产,钻营投巧,不仅空洞无物,还指望到国际舞台上沽名钓誉。如果这么一条道走到黑,不仅获奖无望,好不容易请回来的观众估计也将被再次打跑。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小众化”。一些新生代导演虽然敢于把镜头对准大变革的现实,但却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拍出来的东西,永远是硬邦邦的苦大深仇,或者过于卖弄个性和所谓现代技法,让人不知所云。

  波耶尔曾说过,“现实主义是我们的基础”。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既关注现实,又从来不摆出一副“苦难讲述者”的说教面孔。他讲述的故事,语言平实,情节简单,全无故弄玄虚之感。在他的镜头下,苦难不再是声泪俱下,而是化身为美丽的童话。欢笑处的心酸,更显出打动人的力量。或许,对波耶尔而言,“超现实主义”是更准确的描述。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拉提卡沦落为贫民窟妓女的情节,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印度题材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生于妓院》。同样是直面贫民窟现实的作品,与《贫民富翁》苦难加童话的剧情片不同,《生于妓院》以最真实的镜头描绘了亚洲最大的红灯区———加尔各答东部的孩子们的生活。为了拍摄此片,女导演曾在红灯区长期生活。

  令人震惊的是,就在《生于妓院》2005年勇夺奥斯卡奖后的一年,曾出席柯达剧院颁奖礼、亲手接过小金人的女主人公,竟然成为了红灯区的头牌妓女。无独有偶,《贫民富翁》里的小演员们在走完奥斯卡红地毯之后,马上又返回了孟买贫民窟的棚子里。这些残酷的现实,让这两部充满勇气的影片更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如果中国电影人要向波耶尔或者其他奥斯卡赢家们学点什么,最紧要的是面朝现实,埋头苦干,不需要大制作的噱头,更不需要贩卖苦难。

  □刘颂杰(北京 媒体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贫民富翁》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