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反思战争点亮人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17:57  新浪娱乐

  提前看了已经完成大部分后期的《南京!南京!》,影片给人的感觉,用文雅的词语来形容是,非常震撼!用电影业界惯用的行话来形容是,非常“狠”!用俗人的俗话来形容是,很牛逼!此片毫无疑问将刷新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战争片观影经验,甚至可以这样讲,《南京!南京!》是一部全世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它超越了我国以往同类题材的哭诉角度和仇恨视角,超越了世界上多数战争片的民族仇恨、意识形态仇恨,直接呈现战争的本质——杀戮和残暴,逼问战争中的脆弱人性和悠悠不绝的良知。影片不但在制作上达到了世界水准,在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注上也堪比国际同类杰作。

  《南京》的优秀之处在于,在旧题材中有新发现,且表现手法和角度非常新颖。故事情节令人震撼,冲击力十足,画面逼真壮观,情感或深沉激越或沉痛哀伤,音乐或气势宏伟或哀伤婉转。影片整体而言,在民族苦难和耻辱的表现中渗透了导演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对人性与战争的深刻思考。观影的感受很复杂,本片可说的地方也非常多,就拣主要的三点说说:

   1、全新视角:中日两种视角中的抗争、屠杀、拯救和自救

  南京大屠杀已经被电影表现过多次,但是本片挖掘出了新的史料,且采取了新的表现方式。在不放弃剧情片的思想情感内涵和编导手法的同时,采用了类似于纪录片式的艺术构架:客观呈现当年南京战争中的侵略与抗争,屠杀与逃避,强奸和勉强抵抗,欧美人士的拯救与国人的自救。并且创造性地采取了中国人和日本人两种并列的视角和线索。在以往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的电影中,要么突出中国人的哭诉苦难,要么突出辛德勒式的欧美人拯救,缺少面目清晰的日本人和合乎情理的中国人。但《南京!南京!》则在呈现苦难的同时,强势地突出了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的反抗壮举。在线索设置上,由两个人物贯穿始终,一个是在开头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中国小男孩,最终侥幸活了下来;一个是日本兵角川,从杀人机器经过一系列精神变迁,最终受不了内心煎熬自杀。

  中日两种视角两条线索的故事安排,使本片的文化品质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只有综合多方视角的历史还原,才具有更真实的历史质感;因为只有客观地展示日本兵的人性如何步入黑暗扭曲,人性、兽性和良知如何矛盾,才能揭示战争的本质。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片中中国人的人性亮点在南京这个题材电影中被第一次彻底点亮。中国人在灾难中的决死抵抗和自救精神,第一次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相信每个人看到影片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倒是都会深受刺激。在这样的知识和情感背景中,我们再看刘烨扮演的军人等散兵游勇在街头巷尾拼死抵抗的抗争壮举,就显得更加壮烈可敬。

  影片还突出了一批中国女性自我牺牲做慰安妇换来同胞安全的义举。她们那一双双举起的手,宣示了中国人在苦难和耻辱面前抗争和自救的强大精神力量,昭示了中国历史上千年流传不绝的道义之光。南京大屠杀,以前我们只知道30万人被杀;拉贝救中国人;但是看了陆川的电影,我才知道,中国人不是靠欧洲人的拯救才活到了今天,我们活到今天是靠了我们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抵抗精神,我们中国人在灾难中对同胞的拯救让我泪流满面。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我们活到今天靠的是自己。这是这场战争中,中国人的人性是最大的亮点。

  在面对强奸甚至轮奸凌辱时,主动自我牺牲以保全同胞,这样的义举是宗教中的义人。这样的女子,不论她原来是良家妇女还是风尘女子,其义举具有宗教层面圣洁的价值,其牺牲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说,中山像被拉倒,我们只是痛心疾首,毕竟我们对南京作为首都和孙中山作为领袖的文化符号没有太多的情感寄托;那么,后来那么多自我牺牲的女性所举起的一双双柔弱的手,所刺痛的就不仅仅是我们的神经,而是心脏。我们的心在流血,因为中国政治家和军队的无能,因为中国男人的溃逃,历史选择了女人来站在善的前沿对抗邪恶,以柔弱的躯体保护同胞。

   2、惨绝人寰的战争残酷无情的本性

  《南京!南京!》是一部战争片,揭示了战争的黑暗、残酷、惨烈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在这一点上,它达到了世界战争片的新高度。我们熟悉的中国战争片是《地道战》、《举起手来》这样的战争狂欢,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苦难哭诉,是好莱坞那样的戏剧化和大团圆。《南京!南京!》掀掉了掩盖在战争本质之上的战争电影的陈年浮尘,真正呈现了战争的残酷面目。我们知道,多数的战争片大多把屠杀场面表现得比较戏剧化,而真正的屠杀是令人窒息的冷酷无情,是机械化的像处理垃圾一样的冷静处理。这次从陆川的这部电影中,彻底感受到了这种残酷。

  事实上,战争从来就离不开屠杀: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秦国的白起曾经一次坑杀降卒几十万人;元军在建立中国史上版图最广的帝国的过程中也曾经大开杀戒以至于被称之为“黄祸”;清军入关以后在江南也曾经血腥屠城。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例外,希特勒有计划地屠杀犹太人、屠杀被俘的波兰军官(电影《卡廷惨案》);盟军在二战胜利前大规模地对完全不设防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使用2200架轰炸机用汽油燃烧弹进行毁灭式的轰炸,一夜之间十六万德国平民被烧死……战争就是这样,战争的本质就是杀戮,就是悬置人性的质疑拷问,有计划地杀戮。其极端情况就是类似于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像处理垃圾一样,大规模地机械地处理战俘和平民。

  影片纪录片风格的表现太逼真了,陆川要最极致地展现人性,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逼近战争的本性,要震撼我们。我想,他做到了。

   3、黑色梦魇中的人性反思

  在这样屠杀和强奸的黑色梦魇中,影片所要突出不是拉贝等欧美人士像辛德勒那样的拯救善行,而是战争所释放的人性黑暗,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是兽性对良知的拷问,是通过负价值所凸显的正价值。在影片中这种深刻的思考主要是由贯穿始终的日本兵角川承担的。

  角川从一名普通士兵变成了杀人机器,也曾经残杀中国青年妇女,之后由于爱情的萌动启发了内在的良知,进而焕发了恻隐同情之心,最终其所念想的日本慰安妇的死亡促使他对战争开始反思。角川在性与爱的生命经历中悟出了人生的可贵、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回归了一丁点儿人性的温暖。他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这可能是战争中人性发出的最挣扎的呻吟。

  可以说,本片最成功的部分之一正是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角川这样一个侵略者的形象,且通过他的自杀反思了战争的本质,凸显了对善良、正义与和平的呼唤。实际上,本片的艺术水准之所以能够多上一个台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功塑造了角川等日本人的形象。

  一个题外话是关于自杀的问题。努力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张纯如是用一个大口径手枪吞枪自杀的。当年安全区的欧美人士魏特林,在回纽约的船上跳海自杀被救起来了,但是在回去之后还是自杀了。这些人为什么自杀?这些人,不论是屠杀者、拯救者,还是研究者、创作者,都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因为他们代表人类的良知背负了人性的黑暗,遭受了灵魂的摧残。

   4、其它

  唠唠叨叨说这么多,是因为本片给了我很多震撼,不吐不快。

  还有很多可说的内容,尤其是影片匠心独具的编导处理,比如纪录片式的拍摄,角川击毙***老师(呵呵,留点悬念)之前的手持主观跟拍镜头,大屠杀之前静默无声的死寂,阻止溃逃军队的中国军官被踩踏致死的镜头的重复出现,日本兵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处理俘虏的镜头,等等。这些很讲究的处理见证着主创对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对艺术效果的独到追求。另外,我对影片的结尾还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觉得换一种方式,可能会更好。这些就等上映后另文再写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