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
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
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
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其实,当香港影评人批评西方电影里对香港的形象常常是以妓女形象来暗喻时,他是否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里对于内地人的形象刻画,往往是流于面谱化的阿灿或者大圈仔呢?而即使是今年年初在香港上映的《大搜查》里,麦兆辉、庄文强对于内地人物尤其是公安人员的刻画,也依然是流于表面化、夸张化,延续着八十年代来的处理手法。这个时期,正是香港经历了经济起飞后的自信心的高涨期,且对未知的回归后状况会如何抱有犹疑与恐惧,从而将这种心态投射在电影作品里。
到了九十年代,尽管还有周星驰的《赌圣》、《国产凌凌漆》,张坚庭的《表姐,你好嘢!》等作品中的漫画化处理内地人物,但整体上不再像八十年代中期般视为罪恶的代名词,甚至在《中南海保镖》中,李连杰所扮演的内地公安的重要性与形象,已经远远的胜过了香港警察。
不过,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里也暗涌起一类角色——北姑。她们往往是拿着单程签证,南来香港这个花花世界淘金,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赚取更多的钱,陈果导演的《榴莲飘飘》中对此就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而后来赵良骏的《金鸡》、邱礼涛的《性工作者十日谈》、郭子健的《青苔》中都涉及到了这类角色,尽管影片没有支持如此的南来“卖肉”,但对于她们的精神,还是给予了赞赏,如《性工作者十日谈》中,Happy鸡的一段话,让人动容,“我一出道就想做一个健康快乐的HAPPY鸡,7年来,我从来不赌,不养小白脸,我不做不戴套的生意,我他妈的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我他妈的也从来不闹心情沮丧,谁做鸡做得有我这么意志坚强?他妈的你们知道我这几年吞了多少苦?我是靠这专业精神来稳住自己,我他妈的才没有发疯”。(《性工作者十日谈》中还有一段是家家批评手下的性工作者的,“学学那些北姑拉,人家真的打扮得漂漂亮亮才来上班的,看看你这副死德性,化妆又不行……做鸡做得这么懒,你不如别做人啦”)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里,对于南下香港淘金的人们的描写,虽然还有不少是带有某种职业上的歧视,但起码不再是一味的丑化,甚至有些人物在香港电影里已经成为了成功者,如《保持通话》中徐熙媛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位来自于上海的成功女白领。
漂泊与移民:香港人在海外
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其实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表现香港岛之外的华人生活的作品,如《断鸿孤雁记》、《蝴蝶夫人》、《华侨之光》、《过埠新娘》等,但要说那些表现香港人移民海外或者在海外漂泊的作品,则比较集中于八十年代后出现。
1982年到1984年是香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了七十年代来的经济腾飞、金融发展,香港人已经满怀信心的将这个“浮城”变成了“我城”,但随着1997年新界的99年租期即将到期,香港的前途问题凸显出来。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标志着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拉开了帷幕,只是在1983年年中时已经进展不大,但下半年谈判得以重新开始,1984年1月22日《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先披露英国将于1997年把香港主权和治权完全移交给中国,而1984年9月26日,中英政府联合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当时的香港与内地,隔着一条狭长的深圳河,但河岸两边的生活,却有着明显的对比。香港人对于回归后的何去何从,抱有怀疑的态度(当时出现了《等待黎明》、《投奔怒海》、《省港旗兵》等这类或明或暗的涉及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影片,则是电影人对现实的一种反应),于是,不少人,想方设法的移民,甚至有的人不惜以偷渡的方式非法移民——张婉婷导演的《非法移民》便是以此为题材,影片一开始就是美国移民局到工厂调查非法移民者,而主人公被抓到后被要求自动离开,或者将会被移民局遣返,于是,他想要以假结婚的名义留在美国,经介绍找到了一位当地华侨的女儿,两人也在演戏的过程中对彼此有了真感情,却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黑帮争夺地盘的仇杀里……还有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张坚庭的《过埠新娘》、方育平的《美国心》、关锦鹏的《人在纽约》等,都是涉及到这类移民生活的。(至于夫妻双方里有一位先移民而留下另一位独守香港的故事,在香港电影里也有反映,如罗卓瑶的《我爱太空人》。)
相对于移民者,以游学、探亲等名义逗留海外的漂泊者,在香港电影里出现的更多。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是讲述海外华工的辛酸,黄枫的《中泰拳坛生死战》,描写中国拳师在泰国的光荣与屈辱,张彻的《唐人街小子》,将他擅长的功夫武打搬到了美国唐人街并以黑帮争斗为题材,陈可辛的《双城故事》与《甜蜜蜜》,都是讲述好友或者恋人在香港、三藩市等异地的友情或爱情,罗卓瑶的《爱在别乡的季节》与许鞍华的《极道追踪》,都是讲述海外华人的悲惨遭遇,直至这部最新的《新宿事件》,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电影里所描写的华人生活,依然凄凄楚楚切切。
看来,无论是内地人前往香港寻梦,还是香港人他乡淘金,一路上还是充满着荆棘,也难怪,不少的香港电影,则以回乡为主题——无论是回到内地,还是回到香港。
归去来兮:归来的香港人
“在物质文明的现代战场,我得到了一切却失去自己,再多的梦也填不满空虚,真情像煤渣化成了灰烬。家乡的人被矿坑淹没,失去了生命,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没,却失去了灵魂……成长的老幺,现在我终于知道:逃离的家乡,最后归去的方向……”二十年前,郑智化以自己的真诚,几乎是吼出了这首歌,《老幺的故事》,昨日的离开,近日的归来,即使不知明天将路在何方。
香港电影里,也会谈归来,既有从海外归来香港,也有从香港或者外地回到内地。
七十年代的经典电视剧集形象“林亚珍”,就是当时一个很典型的海外留学归来的女“海龟”形象。当时的电视台,已经聚集了一群生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海龟”,如徐克,可以说在主创者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群体,而林亚珍的形象,最早是出现在萧芳芳主持及演出的电视特约节目《点知咁简单》(主要由王晶与吴雨编剧)中,该节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先是由萧芳芳介绍这个节目的制作和录影过程,前半部分是“林亚珍”的单元系列,然后是萧芳芳专访演艺界人物,到了下半部则是萧芳芳与嘉宾、工作人员合演情景喜剧。这个节目虽然只是播出了13期,但“林亚珍”的形象深入人心,得益于其形象的独特性、喜剧感及现实性;而主创萧芳芳谈到林亚珍的背景时说到,林亚珍代表着留学归来的一代年轻人,以不男不女的中性打扮出现,为人真诚、坦率,但面对现实问题时,还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香港社会,闹出不少的笑话。1978年后电影里多次的出现了林亚珍这个角色,依然是以其不合时宜来制造笑料——去年徐克导演的《女人不坏》里周迅的扮相就是当代版的林亚珍。
七八十年代时也有一类是描写香港人或者海外华人回到内地故土的香港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张婉婷的《八两金》、许鞍华的《上海假期》等。其中,《似水流年》讲述一名香港的中年单身女子回到大陆的故乡,并在儿时的一对好友(现在已经结为夫妇)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勾起了她对一些童年往事的淡淡回忆,并穿插了她在香港时的困境(单身,没有家庭,经济面临破产,与唯一的亲人——妹妹的关系又因为金钱问题关系恶劣。而影片中对她妹妹的家居环境的简要交代,可以看到光源不足、摆设凌乱、环境嘈杂),于是,对往事对乡下生活的留恋,缓缓的流淌在影像之中。更何况,影片的结尾,导演严浩还留下了一行字,“献给先父,以寄哀思。他的猝然逝世,孕育了《似水流年》的诞生”。2008年,谭国明导演的《七月好风》,也以相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思乡的故事,只是影片中返乡的路,由女儿代替母亲完成。
其实,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本身就是一种“返乡”,而精明的香港人,不断的北上寻梦了,如《老港正传》中,郑中基与莫文蔚都要深入内地摆设地摊,而连凯扮演的角色,能够走出困境也是因为在中资公司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呢?更何况,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里,削弱了主人公的香港身份的特色。
阿木/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