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自筹备以来饱受争议是情理之内的事情。毕竟,人有异见,或因知识架构不一的原因,或因感情,或因意志。对于电影创作的定位,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认知不一,因此众说纷纭是及其正常的事情。况且,有时候不一定所说和所表相符。
同时,电影又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艺术,相关文学、历史、社会诸多层面,它的创作就更加有难度。
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似乎都难以落到实处,每每让人看上去都有虚焦的感觉。而胡玫作为一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女性导演,在面对这次电影《孔子》掀起的风波中,显得格外从容镇定。
从当年电视剧《汉武大帝》取得巨大的成功以来,胡玫导演就因为涉及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而时常卷入各种激烈的论战之中。这些论战,再回首看时,也不过是一些细枝末节上的纷争罢了。比起她所创作的影视作品留给观众深刻的记忆与引领更多年轻人热爱历史,关注历史的社会功能来说,那些微词的确早就该灰飞烟灭。
衡量一部历史剧,我个人认为大抵有三个标准。
第一,如果这个历史剧是正剧,那么创作的出发点就必须尊重历史框架内的事件。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均不能随便篡改;如果这个历史剧存有戏说的成分,暂不论多少,想必就是娱乐先行,没有较真儿的必要了。
第二,历史剧往往通过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表达创作者的一种历史观念或者个人意志,那么这种观念或者意志是不是顺应时代发展,是不是没有违背历史规律,就显得格外重要。影视作品给公众的导向作用是以往各种媒体都难以达到的,如果思想性上出了问题,也一定不能让人接受。
第三,对待历史剧创作的元素运用,也是影视创作的一个必要考量条件。如果完全忠实于各种史书的记录,那么史书之辩,相互矛盾,不可拼接之处都成为千古疑难问题的再度阻隔。“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明示早已是经验之谈。对于故事片区别于专题片、纪录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故事性有很多部分可以虚构。在一定的前提下,故事情节的创作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一种艺术手段对历史的强化。一部好的历史剧,应该不仅仅是把历史吃进去再用试听手段吐出来。它应该调动各种影视手段,让历史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人”味儿。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考量胡玫导演以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不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有她的秘诀的。
看胡玫导演的作品,在历史剧的创作上,都是先将历史吃透,然后用各种艺术手段淋漓畅快的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细节还是大的框架,出于女性的特点,她都会兼顾。而那种对细节的追求,也是当代很多男性导演无法企及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胡玫导演能将《孔子》拍成一部历史巨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