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国人的必看之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5日11:02  新浪娱乐

  吴靖/文

  中国大陆有两个导演的新片我一定会追看,一个是姜文,另一个是贾樟柯。前几天看了《南京!南京!》陆川也要算上一个了。他们是中国少有的能够让人有所期待的电影导演。而且我认为,《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所有有条件的中国人都应该到电影院去观看。原因有二。首先,这是一部有品质的电影,它的电影性非常强。别看现在中国能拍“大片”的导演不少,能够领会和触及电影本质的电影却很少。画面和剪辑,在这两点上认真琢磨了,努力去挖掘它们的表意方式了,就会在电影的品质上有所成就。陆川所有的电影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寻枪》使用了心理刻画的主观镜头,《可可西里》有自然主义的美学追求,而《南京!南京!》在向史诗靠拢,虽然我后面可能会对用史诗性来处理这个题材有些微词。中国观众电影欣赏水平的提高,就是要靠多看这样的电影才能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第二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它的主题。这是一部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中国人必须看的电影,这个“必须”指的是内在伦理责任的驱使,而不是外在道德律令的强迫,更不是营销推广的噱头。我甚至小小地做了个白日梦:就为了这部电影,民众能够暂时抛掉什么娱乐啦、明星啦、看点啦、值不值得啦等一些消费主义的逻辑,用一种纯粹的、庄重的、去上坟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当然,这需要院线首先表现出真诚和责任感,好好安排电影的上映,方便人们观看。有时候,收起一些商人的短视和市场伎俩,认真地邀请观众来评判作品,反而会得到很好的商业回报。我的这个批评不是空穴来风。去年想买《南京浩劫》的票,才发现多数影院都是在早上七点半或者深夜才安排放映这部片子,而兴冲冲地去看《三峡好人》,又被一坨坨黄金给闪了回来。但愿这次不会再次发生有口号没行动的事情。我们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展示,别让人家觉得当代的中国人真是没心没肺的。

  现在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触碰这个题材充满了伦理风险,最大的担忧当然是能否对得起死去的冤魂和一天天减少的幸存者。怎样讲述这无法言说、无法理喻的暴行呢?用什么框架、什么视角、怎样的立场?揭发、批判、控诉还是反思?我们要表达怎样的历史态度和历史担当?我能感觉到导演在与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话语进行协商与对话,结果就是电影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线索:抵抗者、受害者与侵略者。

  抵抗者的视角是这类题材中比较新的。据说原本这条线索要贯穿始终,最后可能导演克制住了这种浪漫化的冲动,向史实低头了。其实这类重拾男子气概的叙事也不是全新的,我们从《亮剑》这类影视作品中早已领略过了。只是不管再怎样挖掘被湮没的历史细节,我们能够拍出来的,还是“南京大屠杀”而不是“南京保卫战”。这里有一个段落可以用“有趣”来形容,攻进南京城的日军用铁链栓住孙中山的铜像,然后用坦克把他拉倒、拖走。那一刻我以为很快会出现路边炸弹和自杀式袭击!这个桥段应该不是一个后现代的玩笑,而是导演想营造的整体气氛的一部分。影片开始的三分之一,烘托出了一种攻城略地的战争景象,日军士兵从疑虑、惶恐、精神紧张的误杀平民,到主动、有系统地屠杀战俘和平民,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发生的。虽然不能说这是在为日军的行为开脱,至少它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变得“可以解释了”。那么从“可以解释”到“可以理解”还有多远的距离呢?这真是一种令人不安的联想。再说,用“战争的本性”是无法解释南京发生的事情的(日本人好像曾经以抵抗太激烈而报复性的屠城来做解释)。这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二十年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迫使人类提升一些“文明”的底线,比如国际联盟的产生,比如不屠杀平民的共识,而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也羁押了大批英美战俘,为什么这种行为只发生在南京?谁,或者什么该为此负责?宽容是可以的,但是要在认识和追究了责任之后,否则就是放纵,不是放纵日本人,而是放纵仍旧阴魂不散的邪恶的种子,这种子在等待发芽的机会。欧洲人挖掘了几十年,给我们提供了对种族主义、极权主义和现代理性的反思。我们可以想想他们的反思对我们有没有启发,毕竟当时的日本军队是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调教出来的军队,他们对战争、侵略、敌国战俘和平民的看法一定是和进入巴格达的美军有区别。简单地进行这种跨越时空的剪辑,把战争去历史化,有些过于讨巧了。

  成群的战俘在江边被屠杀之后,是长达几秒钟的黑屏和静默,然后我们被带入了地狱般的生死之城。我很欣赏影片对保护区的外国人和拉贝有意识地轻描淡写。不是不感激他们的帮助,而是长期以来把他们描述成救世主和圣人的趋势有些过了。如果说日本兵杀人有制度替他们负责的话,那么西方人能够在南京设立保护区并成功保护了几十万中国人,也是因为他们处于那个有特权的地位。唐先生一家的故事戏份很重,范伟的演技实在是太好了。但我总觉得,为了突出最后唐先生毅然赴死的高潮,对他进行的欲扬先抑的刻画有些过了。他做的那个事不是简单的人性弱点就能敷衍过去的,那简直就是犯罪。如果电影能对他有一些存在主义式的心里刻画就好了。比如他在去找日本人之前的挣扎,或者在看到被日本人射杀的战俘后的悔恨。我甚至觉得后面他的家庭惨剧是对他的惩罚,不过这样想太残忍了。日本人不动声色地把唐先生的孩子从窗口扔出去摔死,那是我全片唯一流眼泪的地方,这与我是一个一岁孩子的母亲绝对绝对相关。我希望唐先生最后坚持留下来也带有点变相自杀的意思。毕竟,连日本兵角川都用自杀证明了自己的人性。他们两个人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都有西方教育的背景。角川不断地表明自己上过教会学校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导演只是为了叙事的方便,但他是日军中唯一一个不断在反思着的人,其实他是整部影片中唯一在思考什么的人。唐先生也被赋予了进行思考所需要的剧情和戏剧张力,但他没有那么做。

  影片对慰安妇的描写是我最想向陆川导演致敬的地方。这样的描写在中国是突破性的。它超越了民族和敌我的藩篱而达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高度。日本和中国女性在战争中相似的命运揭穿了战争是为了民族与母亲的谎言。战争是性别统治的逻辑推向极端的产物。张纯如所著的《南京浩劫》,英文原名是Rape of Nanjing。她以女性的直觉和思想者的敏锐触摸到了战争深处的结构──那是一种推崇和美化强奸的社会与性别秩序,是以霸占、剥夺、榨取为伦理基础的价值体系。又是那个日本兵角川,让我们发现了女性之间跨越地理和文化的一体性。

  最后,大家还是去看电影吧,你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南京》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