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事先一点都不了解《南京!南京!》的视角、内构与整体质感,我想我在看完后会产生更加懵然错愕的震撼感,会更愿意与朋友们讨论它的立意、技法与角色设定,以及一旦公映后势必引发的业内之争乃至国民大讨论。好在(又或遗憾)我在看之前基本上已经道听途说了绝大多数的角色指向乃至整体叙事结构,所以过于客观乃至审慎的我在观影时对《南京!南京!》产生了较大的间离感与技术“审查”,所以看完后我虽然还是被震到了,但却不懵。“不懵”的意思是,我更加清晰地体察到了陆川的野心、电影的人性寓意与符号化的绝望与希望,它们简直呼之欲出,像钝刀子一样扑面剜心,很疼,也知道为何而疼,那些极其清晰的符号与寓意一把把树在心中,勿需思考均已存在,你想张口谈论,却又顿觉无话可说。
所以我在这儿一点儿也不想讨论《南京!南京!》的人性寓意、国民反思、战争批判乃至对全人类的内心审判,尤其是对公映后势必引发疯狂讨论的对日本官兵的正面实录乃至首尾呼应全线贯通的第一主人公式的设置——我更不想多说什么,因为上述所有,都是不容回避理应大力表现的要素,《南京!南京!》甚至做的还不太足、不太“狠”、不太“坏”,但已算是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中最令人震惊无语、千思万想的一部了。我尤其被它的战争(屠杀)实感与结尾前那一场日军交融了招魂与欢庆的鼓舞盛祭所极大震撼,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绝对可以留存中国影史。陆川说整部电影就是为最后那场鼓舞盛祭所拍的,其他戏份全部可动,唯此一场,自剧本初稿便保留到电影定稿成片,绝不允许拍砸了,甚至不允许一丝一毫的恍惚与漏气儿。恭喜他,成了。
但一向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我还是觉得不满足,我觉得在某些段落实现的那么惊才绝羡的《南京!南京!》理应在更多段落不遑多让、振聋发聩,方不至于可惜了这么长时间的死磕与技术上几近完美的终极呈现。最大的遗憾还是要归于剧作,情节与角色都稍嫌平面、符号,最终导致整体立意鲜明有余、沉敛不足,对这么强大的题材与制作而言,实在令人扼腕。
我很想问问陆川:是不是资金、技术、现场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耗去了你太多的精力,乃至不得不忽略了对人物(*)的精益求精?又或是曾经那场关于你的围剿之战才是最耗神的罪魁祸首,以至于你拼却了更重要的内心元气?其实我特别期待回来的陆川能更“坏”一点儿更“狠”一点儿更惊人一点儿,否则你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分裂与彷徨,令你总在十字路口兜圈子,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我特别希望在下一次的猛烈审视后仍然能看到一部将我彻底震懵的极致电影,有了那样的电影,所有的质疑与反攻都将一无是处自惭形秽,甚至夹着尾巴赶快跑。
*不怕人物符号化,就怕只剩下了符号。角川顺撇儿,唐先生夫妇意料之中,这几位演员只能交足功课,皆因空间有限;陆剑雄可算刘烨从影以来最阳刚亦最自然内敛的通俗角色,誓不回头的孤军奋战精神以及潜流于内心的失望与绝望在他的形神演绎下不温不火、准确到位,戛然而止的死亡一方面令这一角色十分写实自然、悲情更盛,另一方面却又闭合了更能体现演员深度发挥的实力的大门;高圆圆在形象气质上极其符合姜淑云,奈何这一角色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流于旁观者的身份,甚至等同于观众,就算换上所谓比高圆圆更有爆发力的演员也未必能带来更多惊喜,反言之高圆圆到了现时阶段,如果还想在演艺事业上更上层楼,那么无论接戏与演戏都必须得浑不吝起来,若无千锤百炼,何来绝伦演技;片中最讨巧的角色妓女小江交给了有可能是最适合的演员江一燕,点到为止、尽力留白、扬长避短,反令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很难想像一旦让她演开了花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情难掩、过犹不及。
我曾与陆川就片中角色的表象问题有所讨论,陆川并不回避,但一言难尽,不足为外人道,包括超期与演员方面的牵制等等……他不断报以遗憾之声,而我其实最想逼供的是——为何从《寻枪》到《可可西里》直至《南京!南京!》,除“马三”之外的角色都或轻或重有功能大于人物之嫌?但我没问,因为现在他正处在兴奋的巅峰与疲累的深渊,这时候的大多人,甚至不肯承认自己犯下的一点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