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倍受期待的华语历史巨制《孔子》风雅低调亮相,导演胡玫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胡玫曾坦言“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是他一生对自己信念始终不渝地坚持。”显然,选择创作历史鸿篇《孔子》,也是胡玫对自己信念的一种坚持。毕竟孔子作为一个海内外对儒文化象征的集合认同,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将“孔子”这个中外所熟知的名字,变成一种视听艺术的形象,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值得期待。从筹备电影《孔子》到开机拍摄,导演胡玫就一直处在媒体关注的风口浪尖。担忧,质疑,批评,毁誉……林林总总的声音汇聚在一起,然而和国内关注的角度不同,国际市场却对《孔子》出奇得看好。
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首度市场认可的胡玫,对选定周润发饰演孔子一角色,坦承“因为像他这种级别的演员,只要有一个气质,就是演谁像谁就足够了。” 胡玫导演十分信任和认可周润发的演技。与胡玫导演的观点不谋而合,此次低调亮相戛纳电影市场,不少商家也是相当认同周润发在《卧虎藏龙》里侠义沉稳的李慕白和在《安娜与国王》里气度威严的暹逻国王。而导演胡玫对孔子的角色定位恰恰是:高大威猛,德艺双馨,不仅懂武功,还要会谈情。所以说在气质方面,周润发饰演孔子并没有严重的硬伤。并且,胡玫导演还将在周润发在国际电影市场转型中担当重要角色。
英国《独立报》在评论周润发出演孔子角色时毫不犹豫的用了“对英国观众来说,演员表看着有些奇怪,他们都是通过吴宇森的电影了解周润发,周饰演拿枪的侠盗面对着同样暴力的对手。”来定义周润发的表演。的确在国际市场近年的市场选择认定中,周润发或多或少还是被“功夫”二字包围着。当然,英国《独立报》也期待“他的新角色会安静些,学者装扮,严肃的吟诵2500年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著名语录,那会儿只有笔墨和书卷来传递信息。”而此次主演《孔子》,无论从宣传片还是人物及场景概念图中,周润发的形象都脱离了以往的硬汉倜傥,逐渐向剧本中那个颓唐不得势的孔子靠近。如果此次周润发能成功饰演孔子,就将脱离暴力美学和飞天功夫的概念评价,在国际市场上开辟一片新的创作空间。
英国《卫报》在报道电影《孔子》时特别强调了“导演这部影片的是胡玫,她是中国引以为豪的第五代导演中最著名的女性导演之一。”性别与时代气质被着重提出。作为女性导演,胡玫擅长的却是一直是鸿篇巨制的历史剧。身为一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的这段经历,无疑是胡玫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一大批第五代领军人物都出自胡玫那个班。时光荏苒,胡玫似乎像一个背负行囊的游子,将多年在外积淀之所得,一一带回电影创作之中,将《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以及《乔家大院》那些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电视剧的创作灵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归于电影创作中,让性灵绽放。
然而,和高调华彩的命题不同,第五代导演的胡玫指导《孔子》史诗巨著,她更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述者”的身份向孔子致敬。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如今胡玫的创作姿态就是“述者”愿用身心意志表达敬意,正是这种合于历史合于时代的姿态,让《孔子》的创作显得顺势而得力。更加合于历史脚步的是,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观众对中国儒文化都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有朋自远方来”让儒家特有的欢迎方式带来世界的“乐乎”。而面对在国际上如此具有公众形象的哲学家,中国自身也逐渐发觉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某种契合。电影《孔子》的创作,也是合于时代节奏的,英国《独立报》的报道称“政府和学者趋于一致,认为孔子思想中通过自我完善礼仪和品位而达到和谐,这种理念能够帮助创造和谐社会。胡玫导演的电影希望能帮助向大众传递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