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曼前世今生 歌声完成命运的蜕变
四川松潘县一个叫大尔边的羌寨,仁青和格洛,两个在大山里放牛的汉子,在经历了2006年央视青歌赛的洗礼后,用歌声完成了他们命运的蜕变
仁青和格洛是一对表兄弟,他们的老家在四川松潘县的大森林里,一个叫大尔边的村寨。它是羌寨,不通电话,电视只能收看中央一台,寨子里惟一的大众娱乐方式是唱歌。歌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类似史诗,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起源。只是有一点很奇怪,这个民族唱歌崇尚多声部,认定两个唱才是歌,一个人根本不成调。
仁青今年37岁,是寨子里唱歌唱得最好的人。自然,32岁的格洛也是唱得最好的人,因为他们是搭档。从少年时在山上放牛开始,仁青和格洛练习多声部配合,迄今一起唱了28年,后来耕地的牛都听得懂了,每到拐弯处,总要停下来听上几句《犁地歌》,总要等到格洛与仁青的声音完成了一段此起彼落的追逐,才继续工作。
本来,仁青和格洛会这样子到老,跋山涉水才能抵达的外面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谁说得清命运呢?2006年3月6日,仁青和格洛第一次走出松潘来到成都,157天后,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颁奖典礼,羌族多声部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铜奖。
2009年地震周年之际,因为《羌风》,毕曼兄弟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又一次站在舞台之上。
《羌风》踏雪寻毕曼 毕曼破规为《羌风》
2008年5、12大地震,位于四川的羌族地区成为这次灾难的中心,羌族文化受到巨大的打击,位于松潘毕曼兄弟家的房子也未能幸免,地震后两兄弟就一直呆在家里修房子;转眼到了2009年2月底,一个企业家和一个音乐家冒着2月高原刺骨的风雪奔波1000公里来到了大尔边村,这位音乐家正是当年发现这个神秘的“复音的孤岛”的汪静泉老师,来到这个他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就是为一台叫做《羌风》的舞台剧寻找羌族演员和文化传人;事先通知的青年歌者和舞者都到了,惟独没有见到羌族多声部的代表人物毕曼两兄弟。
在多次追问之下,村里人告诉汪老师格洛的父亲2个月以前去世了,按照羌族的规矩,格洛三年不能再唱歌……一种无法形容的遗憾带给了前来寻找羌文化传人的羌风剧组的王征和汪静泉老师,没有毕曼兄弟的加入,《羌风》将如何传唱这千年流传的羌歌。
带着遗憾,《羌风》剧组于2009年3月10日开始了排练,就在排练后不到半个月,剧组的工作人员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格洛的声音:“……妈妈告诉我们,让我们一定要出来为羌风这样一个演出好好唱,要把我们民族的声音唱响全国,爸爸的在天之灵会原谅我们的;我们明天就到成都,我们一定要加入到《羌风》,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东西”。
5月11日,《羌风》在成都金沙剧场首演:在一坛青稞酒前,华丽的灯光下,两位全副“武”装的羌族汉子,悠长而略带苍凉的兄弟和声,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感悟到古羌先民塞外游牧的荒凉与苦寒,迁徙的艰辛,征战的悲壮,追求幸福的美好向往。古羌的先人,把所有的悲伤和憧憬,长久浸泡在酒中,在寂寞的游牧苦旅中低吟浅唱,然后代代传承。这就是千年《羌风》中传出的华夏先祖的 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