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cdy8183(钟汉良fans)
——似乎尤导更加偏重于悲剧美的呈现,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悲剧美,并非那种浅薄的诸如言情小说情节般的悲泣哭闹,它应该是另一种更加内敛的,令人笑着流泪的体会到“悲情,便是将心撕裂开来给你看”的心如刀割,偏又无奈的只能接受的乏力感。譬如,多尔衮与孝庄的在官场局势下不得不牺牲夭折真情缱绻,譬如纳兰与青格尔的今生终是无缘惟盼来生的嗟叹……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感受着情之无奈,会意难自止的喟叹着剧中人物被添加了秘史成份的爱恋执着。而这,无一不显示着,即使秘史的杜撰,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高度。
首先感谢第19F的亲(钟汉良的粉丝)所提及的编剧张建伟,寥寥数语,大家便已心知肚明此编剧绝非等闲,且是拥有着经过市场实践的强大的编剧功力,也因此,这部剧集即使早已被定性为“秘史剧”,却因为拥有了这位够资格的理论家,正确来说实践家兼理论家的倾情加盟,此片势必会将过于浅薄的无稽和荒谬置之门外。
然而,我们不能够因为仅仅凭藉此点便高调的拿出来卖菜,原因很简单,金牌导演+金牌编剧+大制作的模式,纵然能够轻易的吸引传媒与受众群的注目,可是,市场不买单的现象却依然不受控制的清晰存在,譬如最近投入大制作翻拍的《红楼梦》,其阵势不可不谓强大,但是,由目前所知悉的来自各方面的反应,相信勿需我多言,大家都了然于心吧。
可见,一部剧集拥有了金牌导演+金牌编剧,这种强大的幕后阵容只是一部戏必须的条件,或者说是先决条件,而它们的能量发挥,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剧的精彩程度及剧集是否成熟是否能为大众所采纳的最后走向,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然而,这部未拍先热的《杨贵妃秘史》剧集,之所以对它抱着希望,只是因为,在我的观点里,尤导,张编,他们不仅具有着正视历史驾驭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古代人物合适的现代化,运用添加合理的细节消膜历史人物带给普罗大众的隔离感,疏离感,他们尽情尽兴的在历史卷册里徜徉,寻找着灵感,而后理直气壮,信手拈来的进行了艺术的再加工,再创作,久而久之,以“秘”渗入“正”的形式,便成为他们直抒怀胸怀,展现个人理解的最佳方式,而观者也乐于接纳这种新的尝试,另类的解读,不再拒绝与抵触。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势态,其关键便是编导们有机的去除了令人憋闷的陈词僵化的道学之调,而是从人文关怀出发,将那些冰冷冷的高贵的历史人物,或帝王,或将相,尽皆进行了一番鲜活的予情、予生死的感怀和试炼,而这般饱满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却极有效的拉向古与今的时代隔离感。而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于观剧的同时,亦会情不自禁的被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情怀四溢。
于是,我们不再将这些帝王贵胄视为居于庙堂可望而不可即的人们,其实他们在某些方面,亦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情不知所以,一往而深;有着情深不寿,慧必而伤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凄婉苦楚。可以这么说,编与导这些文化人,他们有意无意的将自身的文化感悟以剧本再创作的形式传递了出来,而通过这些有效的在尺度之内的改革变动,观众们亦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令人观之愉悦的精神感应。
关于尤导拍摄秘史系列的手法,我一直认为,不管其具体细节如何伸展,其大方向,终是离不开两大主调,第一主调便是于宏伟叙事中层层铺展开剧集整体性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枝枝蔓蔓,第二主调便是在那种特定氛围下的浓郁的环境里,着力阐述了宫廷中人于各类事物的美好追求,并由这两大主调婉延引申出一幕幕真正令人扼腕的悲剧美,或者喜剧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为止,似乎尤导更加偏重于悲剧美的呈现,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悲剧美,并非那种浅薄的诸如言情小说情节般的悲泣哭闹,它应该是另一种更加内敛的,令人笑着流泪的体会到“悲情,便是将心撕裂开来给你看”的心如刀割,偏又无奈的只能接受的乏力感。譬如,多尔衮与孝庄的在官场局势下不得不牺牲夭折真情缱绻,譬如纳兰与青格尔的今生终是无缘惟盼来生的嗟叹……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感受着情之无奈,会意难自止的喟叹着剧中人物被添加了秘史成份的爱恋执着。而这,无一不显示着,即使秘史的杜撰,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高度。
由此,我们应该相信,于尤导,又或其他的编剧人员,这些高层的文化人,他们在给剧集保持着应有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恰到好处的渗入了与现代社会交相适合的观剧格调,审美情趣。而我们目下最重要的,并非为了杨李之恋而错愕,而应该静静的,等待着剧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