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4日《秋喜》上映以来,尽管业内口碑一致称好,然而其票房成绩却始终不尽人意:截止至2009年11月10日,《秋喜》上映第23天,其全国总票房为511.2万元,其中胶片总票房为391万元,占总票房的77.87%,数字总票房为113万元,占总票房的22.13%。而同为谍战类影片的《风声》同日票房总成绩为2.14亿,其中的差距使人在望尘莫及的同时也不得不为《秋喜》扼腕叹息。本想借《风声》的余力乘势推动《秋喜》,却不料《风声》后劲凶猛,温暖的《秋喜》最终无法在《风声》的尖叫声中杀出一条血路。随着《秋喜》逐步退出市场,关于影片的好恶已成后话,而《秋喜》的市场价值最终也只能由市场出产的数字来决定了。
从《秋喜》票房的数据统计来看,全国32条院线中有24条参与了本片的放映,覆盖率达85%,片方共投入拷贝271个,其中在08年全国排名前十的院线中投放了181个,占总拷贝数的66.7%,总票房为412万,占全国总票房的92.38%,其中原排名第五第六位的中影南方和金逸珠江本次分别跃居第一、二位,为影片创造了222万的票房,即总票房的55.83%。分析这一系列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两点:第一,排名前十的院线依旧是创造票房的主力军。第二,广州两条院线异军突起说明本片的地域性过强。再从全国票房的总成绩来看,本次影片全国总票房为(胶片)391万元,平均单拷贝票房为14689元。全国共放映13310场(含数字),观影人数共计171426人。平均上座率为13人/场。以上数据表明尽管影片的拷贝投入量大,覆盖面广,然而其单拷贝票房低,上座人次少,拷贝的利用率总体来说较低。最后我们再来看影片四个周末的票房成绩,首周末全国总票房为99.4万元,第二周为41.3万元,第三周为14.3万元,第四周为3.2万元,这四组数据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第四周的周末票房仅为首周末的7.7%。而同为谍战片的《风声》在历时一个半月之后,其第六周的票房仍达720万,占首周的10%。相较之下,《风声》的后劲要比《秋喜》猛烈的多,当同一题材影片一同面市时,两者不得不面对的是最公平的市场洗练,相比之下,我们在承认《秋喜》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秋喜》的口碑远远不如《风声》的事实。通过对数据的浅析我们粗略的看到了影片的三个问题,即第一,地域性明显;第二,拷贝利用率低;第三,影片后劲不足。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再做详细的分析。
一:地域性过于明显
从一开始就以“岭南风光”为影片噱头之一的《秋喜》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广东制造,故事以广州解放为主题,其中不乏广东特色,天子码头,海珠桥,别具一格的岭南风光,而“秋喜”之名更是取材于广东疍家女。早在9月25日的广州看片会上,浙江时代院线的负责人在看片后即表示这部广东出产的电影其大部分的票房将出自广东,希望片方能够加大在广东地区的拷贝投放力度,这对于影片的总票房成绩也会有好处。如今看来,这番话确有先见之明。若承上文从单拷贝票房来看,中影南方以45494元位居第一,金逸珠江则以39532位居第二,这两条广州本地院线总票房也分别位列全国总票房排名的第一,第二位。这是仅有的两组单拷贝票房排名与总票房排名相同的数据,这同时也证明了两条院线的票房表现远远高过了其他院线。比较2008年的票房排名,两条院线分列第五第六位,此次跃居一二并不代表两条院线的实力暴增,而是得益于其地域上的先天优势。这一点从另两条院线的比较中也可看出一二,排名第四的中影星美此次票房成绩占到总票房的8.71%,而排名第五的北京新影联却仅有5.10%,原因在于中影星美旗下的影院有许多分布在重庆成都 广州等地,而新影联超过80%的影院分布在北京市内,这部在地域上有过多局限性的电影难免造成了南热北冷的局面。试想,一部拍给“部分人”看的电影又怎能从“所有人”口袋里挖钱呢?制片方仅是片面的看到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从而单纯的认为依靠大投资就能换回高回报,却忽视了题材选择与市场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投资已不同于早年那份“赌”气,只有了解市场的人才能赢得市场,而光凭“大投资”就企图换回“大回报”的制作方来说这种观念无疑将使其本身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于是重回到《秋喜》上来,这部尽管拥有着“明星”“故事”“大投资”“大制作”等商业元素的影片,事实上却因为其地域上的局限性,被成功阉割为一部打着商业旗号的文艺片,于是,它最终不能被称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
二:拷贝利用率低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秋喜》平均单拷贝票房为14689元。而从各条院线的的单拷贝票房成绩来看,除去万达,上海大光明,江苏蓝海,湖南楚湘,中影南方及金逸珠江六家院线之外,其余18家的平均单拷贝成绩均在5000-7000元之间,而温州雁荡的单拷贝成绩仅为117元,从中不难看出院线之间的巨大差距。然而,即使是单拷贝票房排名第一的中影南方,其数字也仅仅只是达到业内公认的单拷贝保本的水平。在业内人士看来,一部影片的单拷贝平均要达到3万元才能保本,达到5万元才有盈利,而此番《秋喜》单拷贝票房的平均水平却只有保本数的一半,以单拷贝洗印费8000元来测算,除去和院线之间分账,制片方可能连宣发费都无法赚回,更别提收回成本了。下文中,笔者排除了地域,拷贝数,口碑等因素,选择了江苏盛世和世纪环球两家院线,希望通过两者的比较,能找出单拷贝票房惨败的原因。江苏蓝海、世纪环球两者均处华东地区,地域差异不明显。两家院线拷贝数相等,均为2个,两者从影院设施,地理位置上更是旗鼓相当,且世纪环球在2008年的院线排名处于第十位,一直以来票房成绩表现优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纪环球甚至略胜蓝海一筹。然而,从数据表来看,本次江苏蓝海的单拷贝票房达到了29596元,位居单拷贝票房排名的第三位,而世纪环球单拷贝票房仅为3459元,仅为前者的11.6%,再来看两者的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数,截止至11月10日,前者共放映100场,平均观影人数为19人,而后者共放映38场,平均观影人数为9人。此次江苏蓝海的表现似乎是异军突起,我们仔细观察10月14日至11月10日的票房成绩便不难发现,在全国票房成绩不佳,各院线纷纷提早下片的情况下,蓝海依旧保证每天1-2场的场次,而各日的票房也呈现出较稳定的走势,这也说明影片的场次,放映天数和上座率一同决定着影片的票房成绩。然而,分析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票房数据,世纪环球的成绩却代表着大多数的院线,从平均观影人数来看,超过一半的院线每场电影的观看人数集中在3-7人之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秋喜》糟糕的放映情况,不仅场次少,时间段差,并且放映天数不足,提早下片的情况严重,这直接导致了上座率低,票房成绩差等结果,而这,也恰恰是也证明了影片拷贝的低利用率。
三:影片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
在前一点中,我们已经提到在《秋喜》上映过程中,存在着场次少,时间段差,提早下片等情况。然而,这是否完全是院线方面的责任呢?在《秋喜》发行首周,根据各大影院排片反馈情况来看,首周各大影院基本都积极配合,力推《秋喜》,不仅给与其多场黄金场次,更配合片方做足了宣传功夫,然而度过了几天的“票房观察期“后,《秋喜》迅速被各大影院搁到了冷板凳上,这样的情景的确杀了个片方措手不及,只是在这个唯票房至上的市场大环境中,即便是白纸黑字的约定也无法起到完全有效的制约作用,当然,其中涉及到的市场规范问题又是另一个话题。既然身处这样的大环境,那么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市场淘洗的命运,若导演过于执着于影片的艺术气质而放弃了其商业价值的考虑,那么总难免会使影片陷入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而《秋喜》恰恰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数据表的波形图来看,排除首周末票房,在之后上映的三个周末,除中影南方和万达出现了三个有明显起伏的波段外,其他院线均呈现出持续走低的势态,即便是中影南方,其第二周周末的票房也不及首周末的1/2。众所周知,预测一部影片的票房第一看首周末,第二看之后的票房走势,若首周末票房不尽人意,且后续走势不能呈现出上扬姿态,影片的票房则不会过于理想。在此,我们不得不重提到电影的口碑效应,尽管业内人士一致称赞,然而市场证明观众的回头率不高,影片是否真如主创诉说的那么精彩?不少评论表示,是《秋喜》的片名误导了观众,许多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主旋律电影。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要把罪名完全归于片名?想06年的一部红色大戏《云水谣》票房超过3000万,其片名并不见得比《秋喜》要出色多少,当时的李冰冰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二线演员,其令人咋舌的票房表现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影片确实精彩好看。相比之下《秋喜》的故事或者要脱色许多了,否则又为何从头到尾都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呢?再者,影片的档期也是造成影片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十一期间,《建国大业》《风声》已掠去了市场大部分的票房,尽管看起来《秋喜》似乎占据了一个真空档,在这个档期内,前两者已进入后期,新的影片均未上映,表面看来《秋喜》似乎可以独占鳌头,然而,事实上,《秋喜》却陷入了一个档期的陷阱中,众所周知,凡在国庆,贺岁档之后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低谷,何时能使票房重回高点,何时能结束票房一路往下的走势,这往往取决于何时才能出现一部能唤醒市场的影片,《秋喜》企图做这个开路先锋,然而却在《风声》的打压下惨烈的成了炮灰,事实上,若《秋喜》的故事精彩的过《风声》,那么死的则是《风声》,《秋喜》也能如片方所愿,成功戴上“国庆三部曲压轴大片”的美名,只是《风声》的故事实在太过强悍,这也并非无据可依,一篇《国庆档观影动机调研》清楚的用数据证明《风声》取胜靠的是故事情节。
另一方面,即便是抛开故事情节不算,《秋喜》同样比不上《风声》的明星阵容,更比不上广告宣传,“观众购票观看《XX》的原因”中前三项《秋喜》都比不过《风声》,无疑这部纪念广州解放60周年的影片并未为其带来解放,《风声》的余声未散,《秋喜》的首周票房遭到打压,而在这之后的一个星期之内,新片纷纷上映,《地铁惊魂》,《狼灾记》,《非常主播》……而《逃亡鳄鱼岛》《阿童木》《倔强的萝卜》更是提前预支了下一波票房浪潮,这一切使得《秋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秋喜》当了炮灰的同时也帮其他影片顺利度过了一个缓冲期,这倒的确继承了革命先烈光荣的奉献精神,不利的档期外加不精彩的故事才是导致《秋喜》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导致影院纷纷安排场次少,提前下片的根本所在。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要提一提除中影南方和金逸珠江之外表现出色的万达院线,本次位列票房排名第三的万达共为影片创造了63万的票房,占总票房的15.86%。在各院线表现不尽人意的情况之下,万达依旧能创造出良好的票房成绩,笔者认为原因有二,第一,在影片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的情况下,万达仍保证了影片的场次和放映天数,这一点,与江苏盛世的情况相同。而另一方面,相较于江苏盛世投放了2个拷贝,万达在全国共投放了拷贝38个,尽管这一数字与新影联、上海联合的投放拷贝数相同,然而前者的影院分布较后两者要广的多,从黑龙江、呼和浩特到东莞、惠州,万达素来高银幕增长率闻名,而今,万达自有银幕已超过了300块,越来越广阔的覆盖率意味着越来越高的市场占有率,而这,也是万达为《秋喜》创造15个点的票房的原因所在。
尽管《秋喜》的票房不尽人意,但这同时却也恰恰证明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导演趣味左右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观众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权,与此同时也说明最终的市场将由观众来决定。尔今,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摸索市场规律,探索观众喜好,唯有这样才能与市场共赢。思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