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如果说韩国的《医道》、《商道》、《大长今》是部催人向上的励志剧的话,《大秦帝国》不失为中国经典的经营管理读本。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中国西部爆发了一场猛烈的政治风暴。那时候,西方古希腊文明正在灿烂盛开,东方的中国大地则正在发生着一场告别青铜器时代的巨大而深刻的文明裂变。中国西部的一个弱小诸侯国――秦国,被东部的六大强大诸侯国不断挤压,面临亡国危境。秦国君主秦孝公,强烈谋求洗刷国耻,向东部招纳人才以求使秦国强大。
东部的天才政治家商鞅秘密进入秦国,历经磨合,与秦孝公精诚合作,在秦国发动了一场历时二十余年的变革风暴,将秦国建成了战时法治最完备、激励制度最有力的强大政治国家,由此奠定了中国成为统一大国的文明根基。发动并主持这场变革风暴的两位主人公――商鞅和秦孝公,各以自己的悲剧命运融入了历史的洪流……
虽然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历史,但这段对中国来说极其重要的历史,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们众多的启迪。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与运营上。这就难怪,一些企业的老板在看完了《大秦帝国》后,会多次召开员工大会,号召全体员工都去看《大秦》。
一:看企业运营
其一,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
商鞅变法作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成功的政治经济变革运动,短短二十年,使秦国一个弱穷西陲小国成为一个强盛帝国,国富民强,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个组织延续百年、根深蒂固、骨子里的东西是难上加难。一是组织领导人(国王、董事长)要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变革不成功"死不罢休",全力以赴;二是要有好的变革方略、谋略以及变革谋士、担当,没有好的出路、变革之策,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科学、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落地有声,更不会有好的成效、结果。因此,变革重在执行,最难也在执行,因为牵涉到很多人、很多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更是场政治上的较量和战斗。
其二,从中高层管理层面看。
到底是企业高层重要,还是中层重要?传统观点是企业高层重要,没有高层不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各种资源的整合、关系的协调,但最新的观点认为,企业中层决定企业的成败。有好的战略、想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推动,战略变不成现实,只能是空想。而中层是连接高层、基层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企业运行变革的中坚力量,变革者、执行者、推进者。因此,作为企业高层一是制定战略整合资源,二是选择人才,共同组建成无坚不摧的团队,方能打赢这场"变革"之仗。高层不是十全十美"多面手",必须会招人、选人、用人、留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位置上,天时、地利、人和集一体,创出一番伟业。从秦孝公到卫鞅及其追随者可联想到此点。
其三,从执行力角度看
《大秦帝国》是部关于企业法制建设,以"法"制"企"的好读本,更是关于执行力的好素材。现在流行执行力,反映出很多企业执行力低下,有好的战略、计划、方案,就是执行不力,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最后不了了之,坚持不下来,受到阻扰或反对意见就不得不"流产"。因此,一是坚定信念,定下来的东西义无反顾的执行到底,不半途而废,中途夭折;二是有好的制度、法律作为好的保证,奖励好的遵守者,惩罚违法者,"惩恶扬善";三是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制定者,都得受法的制约、约束,触犯"高压线"就得受到惩罚,使他永不再犯,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都成为尊法守纪好的典范。
其四,从企业法治角度看
企业管理,以前是以经验管理为主"人治",到后来以科学(制度)管理为主"法治",到最后以文化管理的"人治",即"自治",三个阶段。人治(被治),到法治,到人治(自治),实现无为而治。刚开始人少的时候、创业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人治,但经过一个阶段必须实行法治,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管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一种好的氛围和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好的秩序,激励人积极向上创造业绩,抑制消沉、不劳而获、"好吃懒做"、"投机钻营"之辈,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富强、腾飞。
其五,从企业创新变革角度看
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客户在变,竞争对手在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成定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变则昌,不变则亡,停止不前沉醉在眼前成绩只有死路一条,最终只有被竞争对手"吃掉",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只有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直至组织结构本身进行一场变革,寻找一种新的突破口,不断否定自己,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法治"而非"人治",使企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走上一条变革图强之路,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成为行业领军,使企业永领不败之地。
二:看企业管理:
其一:招聘人才的同时要学会凝聚人才
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的招贤馆等候“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秦国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去实践、去学习、去了解,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者;第三,可以筛掉无学慵才;第四,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第五,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卫鞅(商鞅)也照这条流程去走,参加基层实习,访秦三月。
尽管招聘人才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但是有一点是共同要做到的:招聘人才的同时要学会凝聚人才。企业能否长期吸收人才,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给每个应聘者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因为即使是不受录用的应聘者,都是企业很好的广告传媒。
其二:公司法制要有执行力
商鞅入秦之后,立刻执行变法改革。他执法严明、公正,制度完善,任何一个国民都有立功受爵的机会,任何一个人触犯国法都将受到制裁,不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当时秦国上将军兼太子左傅嬴虔(掌握全国兵权,秦孝公的哥哥)因太子犯法而被割掉鼻子,太子(后来的秦惠王)也被秦孝公流放十多年,这种铁腕手段不但让国民心服口服,还让国民知道一个道理:秦法无情。
但在现在许多企业里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皇亲国戚”的问题已经使许多老板和员工头痛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存在一个很严重的人情化问题,所以制度的公平性就引起了质疑。其实,在中国现代企业中不是缺乏规章制度,而是有太多的规章制度,但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发生问题而诞生的。法治是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建立的,它是要根治企业问题而不是忙着到处“救火”,更重要的是它的执行力和原则性,如果执行不了,不按照企业的原则行事,法治不能得到贯切落实,一切就是虚谈。
其三:员工疲软须综合激励
秦国有一种法条,叫“惩疲”。所谓征疲,就是惩治懒惰懈怠和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分子(疲民)。商鞅颁布的奖励军功、奖励农耕的法令中明确地指明这一点,坚决杜绝疲民,鼓励国民劳作。
现在也常常可以听到企业在呼唤:为何高薪不高效?这时管理专家就会回答:因为你的员工“疲”了。
企业是一个组织群体,员工不能被组织起来,就会产生“疲”心态。激励机制的建设是致关重要的一点,员工没有被带动起来,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是不可能给企业创造任何效益的。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总是把钱作为唯一的激励条件。
因此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条件,更要给予机会、创新、学习和发挥的平台,重视工作安排、人文环境建设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予表扬和认可等精神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其四:领导不可一人专君
有一个想与商鞅竞争“变法”的法家高人申不害,是韩国丞相,他写了本《申子》,他的理论讲究驭臣之术,其中有两条观点非常值得学习:“何谓破君之术?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言路堵塞,则君自破。何谓君不破之术?明君不破,使其臣如车轮并进,莫得使一人专君;正名而无为,犹鼓不入五音,而为五音之主。此为明君不破之术。”
作为企业的领导如果总是听从于一个员工而疏远其它人的话,会造成言路堵塞、人事关系复杂,最终导致众判亲离。领导者应该平衡每个员工的关系,广开言路,千万不能让“一人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