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埃里克-侯麦: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2日02:28  新浪娱乐

  在2001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82岁的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 E ric Rohmer)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位备受瞩目的“新浪潮”导演的拍片生涯是目前在世的导演中最长的。艾力·侯麦的电影中弥漫着对世态人情饱经风霜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所拍摄的20多部故事片几乎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种题材。这些影片构成了世界影坛单一而沧桑的奇景。

  大器晚成

  像法国不少“新浪潮”导演一样,侯麦在开始导演生涯前是一位著名电影评论家。他在法国《电影笔记》杂志担任了将近10年的编辑及影评人,以犀利笔锋写了大量电影批评文章,对罗西里尼、雷诺阿、沟口健二等大师的作品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就像编剧用笔写作一样,导演应该用摄影机来创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电影“作者论”(auteurism)的核心论点。他还与人合写了研究希区柯克、卓别林的专著,开启了以“作者论”研究电影的先河。

  在法国“新浪潮”导演当中,侯麦的出道是最迟的,他在将近不惑之年时,才开始执导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狮子的标记》(1959年),该片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但却没有引起影坛的关注。1962年至1972年间,侯麦在电视台工作,在工作之余完成了他第一个电影系列《六个道德故事》的拍摄计划。这是根据他撰写的同名剧本集改编而成的,6部影片的内容都围绕着友谊、爱情、道德等相关命题。头两部片《蒙梭街面包店的女孩》(1962)及《苏珊的爱情事业》(1963)都未引起太大反响;第三部《女收藏家》(1967)获得了票房的成功及评论界的欢迎;第四部《慕德之夜》(1969)再获好评,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著剧本”两项提名。此后的第五部《克莱儿之膝》(1970)和第六部《午后之爱》(1972)使侯麦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法国最重要的“作家导演”之一。

  1981年到1987年间,侯麦完成了他的第二个电影系列《喜剧与谚语》,作品包括:《飞行员之妻》(1981)、《好姻缘》(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3)、《圆月映花都》(1984)、《绿光》(1986)及《我女朋友的男朋友》(1987)。这7年间,侯麦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圆月映花都》女主角扮演者获得威尼斯影展“影后”荣衔、《绿光》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一个巅峰。

  《四季的故事》是侯麦最新的系列作品,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背景,衍生出四部充满哲理但又通俗平易的轻喜剧。同早年的侯麦电影一样,《四季的故事》中充满着“侯麦式”的恬淡。

  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

  侯麦出生在保守的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老派的绅士,文学是他终生的兴趣所在。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法国国家电影数据馆,使他认识了电影。

  平静而保守的成长环境、对文学持久而狂热的迷恋,使侯麦的电影有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宁静气息。他以作家的姿态拍电影,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作者论”。为赢得市场,他的不少同行纷纷转向商业电影,而他始终不向商业片妥协,也许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坚持,使他的影片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他的《泰德之夜》、《圆月映花都》、《绿光》等多部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和现代的一些导演大师相比,侯麦的电影作风老实得近乎迂腐。从技巧上看,他的影片谈不上有什么新鲜的突破。他几乎摈弃了一切技巧,从不玩什么花样,镜头常常是固定在一个角度,让人物走来走去,喋喋不休地对话,或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他所选择的景象也多是庸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公寓楼、简易的房间内景、城市边缘的狭窄街道……它们平淡无奇,伴随着无法逃避的城市喧嚣声以及淡淡的、有点忧郁与无奈的爱情,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元素。侯麦更像个作家,在银幕上朴素地书写———而事实上,在拍电影的间隙他也一直在写小说。侯麦的从容与细腻有点像巴尔扎克,也像巴尔扎克一样习惯于打造系列作品。他的电影都由他自己编剧、导演、剪辑,多个电影系列的问世,显示了他创作力的充沛。

  从第一部故事片《狮子的标记》开始,侯麦所有的作品都与家庭、爱情与道德有关。他说:“人在18至25岁时即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接下来的整个一生都用来发展它。”4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地讲述围绕家庭衍生的爱情与道德故事,不动声色地通过“电影小说”诠释着自己的思想认识。

  《喜剧与谚语》系列是侯麦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6部充满灵性与诗情的影片。在影片中,他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爱情与自由过程中的两难状态。《飞行员的妻子》表现了爱情中的多疑;《好姻缘》的女主角崇尚爱情与自由,却难以克服自身墨守成规的性格缺陷;《圆月映花都》中的女主角试图穿梭在自由与爱情的两个天地,结果,既没获得自由又失去了爱情。

  《圆月映花都》和《绿光》是侯麦最受欢迎的影片。两部影片都巧妙地借自然现象作象征物,描述自然环境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深刻影响,把社会和道德的论述引入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境界。

  在20世纪末,80岁高龄的侯麦始终以他温存而睿智的目光探视着情爱世界的各个角落。《四季的故事》探讨的仍是他最感兴趣的男人与女人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问题,即“友谊”与“爱情”的异同、“

  暧昧”的定义、“性”与“爱”的道德界限,以及面对诱惑自我信念的坚持。其中《夏天的故事》无论在角色设置或主题思想上,都最接近其早期对女人之间既似母女、又像朋友的关系予以解剖的系列作品《6个道德的故事》。

  在侯麦的影片中,男主角多与他本人相像:自我中心、孤僻而博学的中产阶级绅士,女主角则相对富于变化。《喜剧与谚语》的6部影片都以女人为叙事主体,《四季的故事》系列也有3部以女人为重心。侯麦细腻地捕捉了女人既柔情似水又敏感善变的神韵,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平和叙述中显现出思想的锋芒。

  侯麦的电影如同城市风俗画,寻常的街道和建筑,包括人物在内,都缺乏鲜艳的色彩,有种被阳光晒过的灰暗与疲惫。它是世俗化的诗意样本,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不讲求戏剧张力,也没有光彩照人的人物,甚至没有意味深长的台词。看他的电影需要宁静与耐心,如同我们平凡的日子,虽无大波大浪,但若静心观察,处处都有耐人咀嚼的深意。(王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