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电影《孔子》为何而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16:52  新浪娱乐

  《孔子》上映三日,市场反应中规中矩,或者说是不温不火。这与先前高调“阻击”《阿凡达》的气势相比,落差有点太大。而因为某种莫须有的原因,网上也出现了“黑子”或者“反孔”,没看过全片,上来就是一顿谩骂加恶评,非要把《孔子》搞臭。对于普通观众来讲,这个号称“2010年中国第一史诗巨片”的《孔子》,还没等到揭开面纱,就淹没在网友肆意的谩骂与片方的过度营销中了。抛开这些浮尘,《孔子》这个电影有没有真光彩?值不值得看?为何要看又为何而看呢?

  作为一个自己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看了两遍的普通观众,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孔子》确实是一部有诚意、有质量的国产史诗大片,值得一看。但既不要因片方的宣传而抱过高期望,也不要因网友的渲泄与恶评而灰心丧气,不然都无法欣赏到一个好电影的本意。

  不看热闹看诚意

  《孔子》太热闹,搞得大家都有点莫名其妙了。网上甚至有人以为这个片是“功夫+情色”、“恶搞历史”,而发哥一语惊人的“看了不哭不是人”,也被恶意解读,引发反感。我看《孔子》时也没哭,但并不影响我作为一个人去深受感动。整体来说,《孔子》是近年来少见的诚意之作。虽然胡玫导演因“导电视剧优而导电影”为人诟病和质疑,但与张艺谋《英雄》掰扯“秦始皇”相比,胡玫还是很中肯、严肃的。当然片子后半段叙事确实有点拖沓,但全片还是不失为一部一气呵成的大手笔。“给个话儿”这个雷人桥段,在片中看起来并不突兀。诚意并不是因为太尊重史实,相反两个多小时的内容,并非都有史可据。但编剧下的功夫比较足,整体来讲,没有脱离人物个性与历史背景的生编乱造,算是比较中肯。再就是片中的道具值得赞一个,子见南子时卫国宫廷的水漏,确是失传已久的古代物件,不知剧组从哪儿搞到的。

  不看场面看故事

  如果你是冲着场面去看《孔子》的,想必你会有点失望。片方可能出于票房的考虑,对所谓的“四大战役”的战争场面做了过度渲染。乍看上去,场面还可以,千军万马、火攻箭阵也还像样,不过往细了片中就没有了,特写的比较少,眼拙的话倒是看不出电脑加工的痕迹。总的来说,没有为战而战的战争场面,为了烘托春秋那个奴隶社会的乱世,交待圣人出山的背景,还是必要的。不过个人认为缺乏那些反应民生的画面,史书说当时“饿莩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情景几乎就没出现过。与《英雄》、《夜宴》这些片子场面好看故事苍白相反,《孔子》的故事是一个亮点,尤其是影片上半段。新官上任的孔子意气昂扬,与鲁国三桓贵族和齐国的角智斗勇很惊险很好看。这种宫廷角力是胡玫导演的擅长。相比之下,后半段确实有点迹近“散文”,无奈这也是孔子人生的真实写照。从雷厉风行的的代理国相,到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当然前者看起来更戏剧更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子见南子”这场戏,没有情色,也没有挑逗,但看起来让人心跳加速,落下来也很唯美。

  不看明星看英雄

  《孔子》中的明星不可谓不多,但与《赤壁》相比还是单薄了些。周润发人气还在,但止步于90后。周迅的戏很出彩,但在部男人戏中没有多少篇幅。任泉的表现中规中矩,陆毅疑似“路人甲”。而陈建斌的表现是一个亮点,演技发挥得很好,甚至有盖过发哥之势。至于其它的明星,整体表现都可圈可点。不过也不宜冲着明星去看《孔子》。周润发已过知天命之年,照道理与片中孔子刚任中都宰的年龄相符。只不过发哥毕竟比梁朝伟早了一个时代,如今确是有点“过气”。但从演技上讲,胡玫说周润发“大气传神”地演活了孔圣人,此言倒不算太假。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孔子毕竟多了一分英雄气。所以总会让人觉得“很像孔子,又不像”的原因我想是在这里。不是因为周润发演枪战动作片中的黑道英雄出身,而是全片的故事太过戏剧,“孔子”的角色本身就有“英雄”的嫌疑。发哥的眼神也收得不够,尤其是与季孙斯比箭那段,还是有草莽英雄的色调。而后来哭颜回那段,眼睛里应该是点散瞳的药水,也显得苍老有余、悲情略欠。

  不看圣人看文化

  在《孔子》片中,看不到圣人。用杨澜的话说,“把孔子当失败者”来看。前半段确有孔明之嫌,足智多谋,不仅舌战群雄,并且在夹谷会盟中还使用了“空城计”。后半段则是一个流浪的逃亡者,一个肩负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样形容有点怪,是因为这个“大丈夫”的说法来自后世的孟子。但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银幕上的孔子确实有这样的风范。当然还要加上“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子见南子,更显出“乐而不淫”的气概。但这个“圣人”却没有光环,儒家的思想也只存乎于口头对白中的一二名言。不过“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却是与片中人物结合得秘而不宣。“仁”体现在孔子为殡葬小奴请命,“义”则是子路的见义而为、到最后以身殒命;“礼”表现在古人处处好礼,以及南子与孔子相对长跪不起的怅然;“智”则孔子身上多些;而“信”,在弟子们言必称“诺”中可见,当然也有季孙斯的“失信”权谋为反衬。在这样一个21世纪,看到大银幕上那些传统文化如此历久弥新,看到一群真真正正的中国古人,是一件幸事。

  不看争议看共鸣

  有说《孔子》是史诗大片,有说是战争大片,但我看最靠谱的是“争议”大片。开拍的历史,就是一个争议史,引发社会话题无数。从选角开始,濮存昕与胡玫的“骂战”,到“小马哥”演孔圣人,再到发哥又传“耍大牌”传闻,然后是“孔子会武术”、“子见南子”涉情色,再到“给个话儿”、“下跪门”。中间还夹杂着孔家后人的公开信、公开声明并与剧组“口诛笔伐”的论战。首映开始,又爆出“看了不哭不是人”的炸弹。两年多以来,《孔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议。不论是片方有意为之,还是媒体资源过剩、精力旺盛导致的“捕风捉影”,总之这些争议完全都把它摞在电影院外。带着一颗平常心看《孔子》,会发现一切争议由然而解,更多出了诸多的共鸣。每个人的心中都经历过坎坷波折,如同每个人的人生中也一样。抛开各种争议,《孔子》交代了一个春秋乱世,讲述了一个“即圣而凡”的孔丘如何在坎坷中顿挫与奋起、如何在内心里犹疑、退缩与振作。与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内心的某个断面咬合,从中找到自己的所在和往前的方向。

  不看哭泣看感动

  记得有报道发哥曾经说过,看《孔子》“不哭不是人”,这句本意暗示《孔子》很感人的话,当然难逃被恶意解读的命运。于是对《孔子》敬而远之,甚至嗤之以鼻者乌央乌央站了出来。并非大家已经麻木冷漠太久,而是因为对这种过度宣传的恶意解读感到厌倦和逆反。就我个人来说,看《孔子》并没有哭。有想哭的时候,也能控制得住。影院里哭的观众也并不少。不过严格来说,只能算“泣”,倘若哭出声来,则未免影响观影秩序。《孔子》毕竟不是灾难片,“哭”不大有必要,但感动却是“可以有”的。除了大家都感动过的“颜回冰河救书”、“子路扶冠就义”、“孔子回鲁国”等桥段,“南子”在被暗杀那一刻神情上的专注、怡然与美丽令我很感动。再就是那场据称发哥拍了好几次的“雨戏”,从权势斗争中败北的孔子在倾盆大雨中牵着马车独行,摔倒后那马似乎很知圣人心地向他点头,令低沉的孔子在泥水里仰天长笑,那种旷世绝凉的自嘲与释然,想必真孔子也理当如此,令人叹服。

  不看恶评看口碑

  看看网上,各种“吧”,各个“评分”,《孔子》被抹得一团黑。80%的人投了最低的0分,而且是在影片还没与大众见面就完成了,实在匪夷所思。有人说《三枪拍案惊奇》不也如此么,但《三枪》实是在影片上映之后遭遇的。对一部还未上映的影片就如此不惜唾沫,说《孔子》再怎么“热”看来也不为过。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对“强撤2D”不满的《阿凡达》迷们所为。保护本国电影工业,即使强如美国也不例外,不然为什么《赤壁》在美国被限制在小范围的“艺术院线”呢?早前不也为了《十月围城》而将《阿》片延后两天,让出元旦黄金时间么?《孔子》这回之所以犯了众怒,主要还是因为档期与《阿》最接近,并且片方之前的宣传一直在绑着《阿》来做。所以成了众矢之的的炮灰。但没看过影片就如此“恶评”,确实有缺公正与涵养。市虎成于三夫,假话说多了就像是真的了,对观众的选择会造成一种误导,何况过度“恶评”也会引发公众的反感。建议大家公正、理性对待电影《孔子》本身。你可以放弃你的权利,但别混淆视听、妨碍别人的自由。再说口碑,我看到网上有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对《孔子》不吝赞美,当然也有“挺孔派”不分青红地狂褒,还是要区分的。众口难调,各有取舍,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从《英雄》开创了国产“不正经”大片时代以来,到现在六七年来难得的“正经”的国产好电影。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