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杜拉拉升职记》 :于转身处看老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6日16:12  新浪娱乐
《杜拉拉升职记》:于转身处看老徐

杜拉拉剧照

  文/加布林

  喜欢徐静蕾,因为《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时尚偶像,清纯靓丽,青春飞扬。关注徐静蕾,则始于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只有生活中的点滴涓流,看似平淡如水,却蕴藏某种不为人道的触动。欣赏徐静蕾,是因为她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那种缓缓流动的情绪,将女主人公爱情世界的感性与理性梳理的委婉而凄美。

  徐静蕾,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女孩,作品与性格中都贯穿着如你我同样的皇城北京的城市性格——散淡与洒脱。“散淡”者……形意也……于悠哉中品茗境界人生的闲适豁达,于峰巅处俯瞰浮生万象的从容释然;“洒脱”者……心境也……功名利欲于我如浮云虚妄般可有可无的举重若轻。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物质化的意识形态中,徐静蕾以一贯的不紧不慢的步调游走在艺术与商业的模糊地带,以一个知性女导演独特的眼光审视世态把握艺术,作品产量低的似音乐界的朴树,同时,质量也一如音乐界的朴树,少,但是,精。2002年首献导演作品《我和爸爸》,2004年自导自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6年交出作品《梦想照进现实》,今天,2010年的春天,她再次呈交了一份转型之作——《杜拉拉升职记》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早已被职场众生烂熟与传颂,与《圈子圈套》《输赢》等多部畅销书并称为“职场宝典”、“销售圣经”,所以,关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与原著的契合度分析我实在不想赘言,看过小说的自己比较就是了,总而言之一言蔽之,就是“淡化职业经历,浓墨办公室恋情”。我想谈谈她这次作品的转型之处。

  称其为转型之作,实在不是妄言,《杜拉拉升职记》较之前的作品的确有许多转型之处。

  [艺术风格转换]

  之前徐静蕾导演的3部作品文艺气息比较浓厚,关注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挖掘,令观者颇有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隐隐震颤。《杜拉拉升职记》则直接取材于畅销小说,所以从剧本的角度于老徐而言就已是全新的类型,如果形容她之前的作品是“傲梅无意争春”,那么《杜拉拉升职记》就是“牡丹斗魁争艳”,雅与俗的转换是不是文艺老徐在向商业过渡呢?其实细想想,作为艺术的追求者,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不应该类型化,更何况商业票房是支撑导演继续创作的有力保证。理解,支持。

  [商业化处理]

  现代时装电影一个最有效的吸引广告主的作法就是“广告植入”,就像“植入大师”王中军和冯小刚一样,徐静蕾也选择了同样的形式,也许这会是口沫非议的众矢之的,似乎才女徐静蕾变成了商人徐静蕾。我个人对商业电影的广告植入是这样的态度:1、广告的切入绝不能打断画面的连续感;2、最好为剧情的发展增加推进感。二者满足其一,广告植入完全没问题。比如冯小刚的《大腕》,个人认为那是广告植入的巅峰榜样,通篇几乎都是广告,但广告不但没有削弱喜剧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增强剂,比如故宫葬礼预演一场戏,葛优给假人的脚上穿鞋,一只是某品牌的正装皮鞋,另一只是“彪驴”牌运动鞋,一看就是广告,但喜感十足……在植入广告的戏剧化处理上,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做到了第1点,但第2点就……至少我认为无碍剧情可以接受,所以,不是什么大问题。

  [个人形象改变]

  这一改变堪称“颠覆性”。徐静蕾,“四大花旦”,青春玉女,知性老徐,不嗜红妆,酷味十足,绝对一个“小家碧玉”的温良自爱,惜“肉”如金,在女星争“艳”的包围中像一朵才露尖角的小荷干净灵秀,大胆与暴露似乎从来与老徐绝缘。这次的《杜拉拉升职记》实在是一次突破,质的飞跃,不仅浓妆重彩,大秀衣装,更甚者,一场与黄立行的泰国度假村激情戏更是史无前例的秀“脱”与“激吻”,也许对其他女星来说这种浅尝辄止若隐若现的表演实在“小儿科”,但对那个令人常生距离感的自爱老徐,这尺度已经是……

  改变,意味着突破,也意味着尝试,好与不好,观者见仁见智,我个人是相当的接受。虽然角色由内敛成外放,节奏由舒缓成明快,题材由阳春白雪成雅俗共赏,但整场电影看下来没什么异样的感觉,故事流畅,结构紧凑,角色契合,这就够了,挺好。当然,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那个安静的徐静蕾、玉女的徐静蕾、薄妆的徐静蕾,才气的徐静蕾……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