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上传奇》:打开中国纪录片的商业性门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5日14:30  新浪娱乐

  内陆飞鱼/文

  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中国大牌导演像贾樟柯一样痴迷于纪录片。《三峡好人》之后,沿袭《公共场所》里对中国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关怀,接连出现了纪录画家刘小东的《东》,讲述全球化进程下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和中国纺织工人的《无用》;为一个城市即将被遗忘的国有企业老职工素描的《24城记》,并把贾樟柯式的纪录片观念带进了院线的大银幕;《海上传奇》以上海这座繁华城市的过往为底板,把他的纪录片观念更加深化和具象。

  在当下中国,就像没有一个主流的导演敢用纪录片去冒险尝试敲开院线和市场大门,反过来,也很少有纪录片导演,能有条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大银幕上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纪录片这个片种,在今天中国电影行业里就是自娱自乐的代名词,很多人听到这三个字,就会噤若寒蝉或略带不屑,似乎这是只在民间和地下流通的私人影像,偶有一两部在国外得奖就是天大的殊荣,却难登主流圈的“大雅之堂”,因为国产纪录片质量平平,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可看性、商业性、推广性。

  在此促狭的情形下,即便是如田壮壮的精装大制作《茶马古道》,也只在少数院线匆匆露脸,就被其他影片淹没了。务实如贾樟柯,应该非常清楚中国电影的商业环境,中国纪录片的境况和际遇,以及他的电影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想看的人没有机会在影院看到,只能通过盗版来圆梦这些事实,造成有口碑无票房的现象。因而他用剧情片一样专心致志的态度,炮制精良的纪录片,无疑是带头营造了一种中国式的纪录片拍摄、观影的环境。

  电影源于纪录片,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一百多年前当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用《火车进站》吓坏了很多人之后,电影却慢慢偏离纪录社会这个功能,朝着讲故事、造奇观的方向奔去了,不过依然有很多导演,在纪录片领域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近些年,像美国导演迈克尔o摩尔,就成为新纪录片的代言人,《华氏911》《医疗内幕》、《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等片,一度以他的强悍方式进入社会生活,在口碑和票房方面赢得双丰收。而像去年《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这样的片子,也在世界各地包括在中国取得巨大收益。

  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等电影节都设有专门的纪录片奖项,表彰那些在纪录片领域作出表率的影片和导演,今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海豚湾》甚至引发了争议。贾樟柯的《无用》1997年得了威尼斯最佳纪录片奖。《24城记》、《海上传奇》都参加了戛纳等电影节的评选,获得了观众和电影同行的喜欢、尊重。不过,在纪录片(这里不含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领域,中国纪录片在中国电影市场还是集体失语,贾樟柯积极和主流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中国式纪录片的上映标准和拍摄方式。

  由于国内纪录片渠道狭窄,缺乏制作精良、团队专业的优质纪录片面世,所以成就了“低门槛,小制作,小规模”这样的小众、业余产物,一个人扛着一台摄像机,拍些素材,剪一剪就是成片了,很多半路出家的纪录片导演,对灯光、剪辑、收音等专业技术毫无概念,以至于原本喜欢看纪录片的影迷,对中国纪录片也敬而远之。贾樟柯在以几部剧情片奠定自己的影片风格后,在中国电影圈里逆流而上,试着用纪录片完成对市场和观众的进入,有其独一无二的自信:

  首先,贾樟柯有坚实的投资保证,在既定的框架内,能够自信地去完成自己所需的拍摄,成熟的视角,加上专业的团队,选材、摄影、剪辑、制作上都呈现出工整流畅、自然圆润的面貌,拍摄《无用》的时候,为了达到导演的想法,贾樟柯本人甚至参加了摄影。其次,贾樟柯的片子诚恳真切,从未脱离中国土地和真实的中国生活,在拍摄《海上传奇》时,为了真实再现上海的城市色彩,影片颜色并未做太多调色等后期处理,呈现一种偏青灰的真实和朴素的基调。

  中国大银幕上一直缺少实实在在展现中国生活的电影,《海上传奇》这样的纪录片,以其精心细腻的选题,质朴低调的视角,为大家打开了一道现实生活的影像窗口,长此以往,中国纪录片的前景还是值得乐观,贾樟柯的片子,甚至极有可能开创华语纪录片的未来,把中国纪录片在市场和观众面前的尴尬境地渐趋化解,开辟一片投资、人气、才华日渐围拢的领地。

  如果以剧情片和纪录片来划分电影类型的话,纪录片是“天然去雕饰”的接近真实的纪实影像,而剧情片是充满了设计、想象、虚构的“浓妆艳抹”的影像商品,前者更接近自然和原生态。一个成熟的电影行业,一定会形成细分观众需求的市场,两种类型片的观众都能得到各自的满足。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院线的老板,发行公司,投资商,以及观众都会在既定的空间内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纪录片,贾樟柯可能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回到现实,依然无法回避的是,纪录片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这也是很多院线老总、投资人心中的疑云。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影片本身的质量才能探讨和回答,只要产品够好,够用心,作为消费者的观众,会慢慢接近,继而去消费观赏。举个例子,去年春天笔者参加了第四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其中来自香港导演张经纬拍摄的《音乐人生》,从题材和表现方式上,都获得了大家极高的赞誉,该片在香港、台湾等地收益颇丰,目前在相关人士努力下有望引进国内院线放映。

  由此略见一斑,经过互联网十年的洗礼,中国的影迷群体已经逐渐细分,特别是以70、80、90后为主体的观影群体,已经对中国电影有了更多、更高、更细的要求。贾樟柯的纪录片恰逢其时,在国产纪录片的死水微澜面前,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他以其影片中一贯的审美,以及时代性、中国性、平民性的情怀,去感染愿意坐下来,花一两个小时去观赏身边生活的观众,分享导演倾注的心血和观点。

  在中国的电影院里公映纪录片需要很大勇气和斡旋能力,中国搞纪录片是很地下的民间的事情,大家已经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纪录片观众也偏少,多为一部圈内人、文艺青年,要靠它来获得票房收益,还需要一些时日。贾樟柯带着他的勇气和才华,正在试着解开这个死结,《海上传奇》它从点滴细节去展现中国社会的生活进程,对18个人物的白描让人感动,也算贾樟柯纪录片中的一次不小传奇,运作方式也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的商业传奇中!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