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氏孤儿》:信,还是不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1日01:08  新浪娱乐

  文/莲蓬人

  《赵氏孤儿》是一部另类的片子。

  它有一个华丽而紧张的开篇:朝堂之上的阴暗角力,骄奢赵氏的灭门惨祸,义士烈女的慷慨从容,以及小人物程婴被卷入救孤风波的身不由己和不可预料,都在导演从容的掌控中,呈现出精致流畅的质感,有着浓烈的戏剧张力和悲剧气质。高潮迭起的开篇当中,让人看得紧张揪心、欲罢不能。

  然而就在程婴的儿子被摔死之后,影片的情绪突然从奔腾汹涌的狂流转向了一湾细腻婉转的清溪。故事远离之前崇高庄严的朝堂宗庙、残酷杀伐的政治斗争,摒开一切世俗因素,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程婴与屠岸贾对孤儿成长的影响上,人物也干净得只靠三四人支撑情节。这占据了影片后半程的篇幅,导演放弃了炫技,以极其朴素的画面细腻地刻画着父子之情,刻画着程婴这个小人物的内心的纯净。他力图在这种情感中传递一种人性的温暖,以至于这温暖淹没了原本该属于全片高潮的孤儿的复仇。

  气势不凡的开始,单纯细腻地收束,这样“倒高潮”结构的影片,并不符合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高开疾进猛烈收尾”的大片模式。敢于如此冒险,显然导演有其深意,且自信于自己的表达。

  每个时代总有自己解释历史的方式,与其说这种解释是对历史的描摹,不如说是解释者借助历史对现实做出的某种回应。《赵氏孤儿》这个中国历史的著名题材,在历代舞台上的搬演,都深刻地地带着时代的印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因为宋被元所灭之后汉族文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恨,那个为大义牺牲、慷慨复仇的故事被搬演得悲怆壮烈、震撼人心,从而成为传世的经典。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话剧舞台上曾经两度重新诠释了这个故事,林兆华版的“孤儿”着力于消解崇高,程婴的牺牲在孤儿不愿复仇的结果下变得毫无意义,这虽然反映了现代人的某种反思,然而孤儿“上辈人恩怨与我无关”的选择显然冒犯了人们心中对正义的认识,被评论斥为“猥琐”。田沁鑫版的“孤儿”很好地利用了舞台的仪式感,塑造出庄严崇高的气质,孤儿快意复仇之后的孤独与迷茫,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对于戏剧舞台具有崇高和净化色彩的仪式感,电影在表现《赵氏孤儿》的时候,显然需要更生活化和更丰富的细节来让人“相信”。在信息越来越越多元、越来越讲求个性化的今天,“怀疑”是大多数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相信”则变得不那么容易。

  因而陈凯歌导演显然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让观众“相信”《赵氏孤儿》的故事、尤其是“相信”程婴的牺牲上。这个时代不大容易相信“超人”一样完美的英雄,陈凯歌片中的程婴便成为市井小人物,他的牺牲不再是大忠大义之下的主动选择,而是身不由己被裹挟其中。在让人信服了他无奈的牺牲之后,导演才着力于刻画这个普通小人物身上朴素善良的美德。

  这时候他想通过程婴的小人物身份告诉人们,这样善良、纯净、可信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也正是这样卑微善良小人物,嘴里从来没有什么崇高的字眼,却用最本能最朴素的选择修补着道德的篱笆,维护着世间的温暖与光明。片中的后半部,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屠岸贾用欺骗教孤儿“不信”,程婴却立刻用行为教他“信”。这样的细节,也许可以看成导演对于这个充满着怀疑与不屑的时代的回应吧。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温暖的寓言,而非原本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因此,赵氏的灭门、程婴的牺牲,那杀气腾腾、刀光剑影的开篇,其实是交代事件的起因和背景,导演浓墨重彩地渲染这前半部的惨祸,为的是刻画在这之后程婴的选择:一个在极度残酷现实的挤压之下的小人物,依然选择光明的过程。那后半部的细腻与朴素,才是陈凯歌发力的所在,也是他想与时代对话的重点。

  也许正因为是寓言,《赵氏孤儿》在叙述上有意模糊了历史,影片的后半部更是抽空了环境背景,没有朝廷政治,没有社会关系与市井生活,只有父与子的对立与感情。你甚至可以看到,导演充满着诚意在提纯着这种人性的光明。

  有些遗憾的是,这后半部处理得太过纯粹,反而有失丰富和力度,程婴、屠岸贾、孤儿,以及被演绎得怨气十足的韩厥之间张力不足,人物和情节都略显单薄,孤儿最后的一剑和程婴之死并未如期在观众心里形成强烈的冲击。虽然,程婴身上人性的温暖成功地传递出来,成为影片结束留下的一抹亮色,然而,那一团温暖中,如果再丰富强烈一些,甚至带有一些疼痛,那该多给力啊!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