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自浙产剧《延安爱情》在东方卫视首播以来,一再刷新同时段收视率。同时,该剧的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引来网友持续热议。近日,投资方之一的浙江影视集团在北京召开了《延安爱情》作品研讨会。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延安爱情》是一部新时期的《青春之歌》。
《延安爱情》是我们新时代下续写的“青春之歌”,它是继《青春之歌》之后中国很少有的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叙述表达。解放后一度知识分子被说成是“臭老九”,后来就把他们变成一个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无私奉献,每天吃得最差、工作到最晚,累得胃疼依旧继续努力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没有真正的人性深度。
网上的观众大多对结局充满遗憾和不满,但充满遗憾和不满不见得不是作品的意义。从观众的情感来讲,都希望经过那么多的磨难的有情人能终成眷属,他们那么美好,那么难得,那么不容易,我们希望他最后能够有好的结局,这个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视剧叙述的成功,让观众爱上这两个人物,会为这两个人物的命运牵挂,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但事实上,一开始我们为两个人物走到一起设置的所有障碍,还可以从戏剧性的角度去理解的话,但是最终的结局,它不完全是出于戏剧性考虑,它一定是出于思想性的考虑。在杨沫的《青春之歌》当中,知识分子最后从个体走上资产阶级小家庭、从小家庭走到大家庭,于是变成威力无穷,没有个人欲望,没有个人缺失,变成一个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不断从斗争走向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脱离了人的基本情感的形象,但是个体的欲望在里面完全没有。
在今天这个“青春之歌”中,我们要考虑个人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个关系促使了这个结局。实际上,他们都是因为追求个人的幸福,尤其是彭登科,他一直是主要人物,是一个成长者,但是他成长的起点是什么?是因为他爱上了苏贞这样一个女孩,是从个人的情感和个人的愿望开始出发,因为这个女孩子他开始了解她,开始了解她从事的事业,开始了解她的信仰以及她所参与的这场革命,换句话说他是从个人的情感开始走上革命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他一定程度上使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想获得自身幸福的人在当中找到了共性,觉得这个政治团体能够解个人命运问题,可以从中可以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可以失去孤独,可以失去渺小,吸引着当时的人去延安,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不是没有自我,只是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甚至找到自己的爱情。
在这个故事当中,仍然是以爱情为起点。讲一方面彭登科自己在成长,但另一方面他也在因为加入了这个整体而发生改变。一方面是编剧或者是创作者人为的给彭登科与苏贞走到一起的障碍,但是实际上所有这些设置,反过来又是他自我的成长和选择的过程。他每一次都在选择,而这种选择,一开始为了自己的幸福那么执拗,不怕死,不怕日本鬼子,不怕艰难险阻,但加入这个群体以后,包括对战友的妻子,为同志情感而放弃个人爱情,其实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一代人成长的逻辑,其实他不是一个个体。在这一代人当中,的的确确为了同志的大情感而放弃了个人类似爱情的小情感。
因此,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故事,恰恰可能是这部电视剧时代感的一种体现。今天回头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会觉得像当年《青春之歌》那样纯粹到最后就是颂歌,而是多了这代人的成长,为革命事业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我们今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我们看着他命运的不舒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上我们接受它确实很困难,但是在思想上我觉得它表达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使得它有了一定的现代感,所以要在观众的情感需求和我们的思想性要求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这直到他们分开的时候,给人一种两人内在主动性不足,必须靠外在的一种力量把它结断,包括比如飞机失事就送到了苏联,回来就结婚了,观众就想说这中间就不能通信吗,两个人就不能沟通吗,观众想很多假设去圆你这个设计,这说明我们想传达的和艺术上的表现能力之间还有裂缝,还没有做到让这个悲剧让观众接受,观众会怆然泪下,会觉得命运真的很无情,会在接受的时候跟你较劲。
《延安爱情》很有历史之感,而且很下功夫,比如郑大龙跟苏贞有一段关于猜字的桥段,是和爱情的爱,类似这种细节非常饱满,在整个作品中非常多。这说明创作文学性很强,大多数情节都是扎扎实实的,符合人的性格和情境的。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上现在很多剧为了传奇性,为了戏剧性,它的情节和细节,跟人物性格的贴,和情景的贴都不足,都是人为制造戏剧性和冲突,这一点在这个作品上非常好,有非常好的生活根底,而且大家创作态度非常好,这才出得了这么一个好作品。